生成短链接

扫描二维码 上传二维码
选择防红平台类型,避免链接被拦截
选择允许访问的平台类型

用户分层,有哪些比较常见的方式?

快缩短网址 · 深度运营笔记 | 用户分层系统的四种范式与运营本质

在用户运营的浩瀚图谱中,精准触达的前提,是理解用户的千面万象。上期我们探讨了APP推送机制的六大维度——路径管理、权限配置、时间策略、内容定制、渠道协同与数据闭环;再往前,则聚焦于大规模用户召回的机制化设计,以及冷启动阶段的运营基建。而今天,我们将深入运营的核心命题:用户分层系统建设的四种经典方法,及其背后所揭示的用户操作本质

---



一、为何分层?因为用户从不“统一”



用户分层,绝非简单的标签堆砌,而是以用户特征与行为轨迹为轴心,进行精细化识别与差异化运营的战略实践。在互联网产品的生态中,用户天然异质:
- 角色维度上,有B端与C端之别,有内容生产者(PGC/UGC)与消费者之分;
- 行为维度上,有注册未活跃者、高频使用者、付费转化者、沉默流失者;
- 需求维度上,有人追求效率工具,有人沉浸社交互动,有人只为即时消费。

若以“一刀切”的策略应对万千用户,无异于缘木求鱼。分层的本质,正是承认差异,并据此构建价值匹配的桥梁

以“猫眼电影”为例:平台上的UGC内容看似同源,实则由多重角色共同编织——导演周星驰的专业影评、媒体人的深度解析、普通观众的观后感言,各自承载不同价值预期。平台据此将用户划分为普通用户、电影爱好者、资深影迷三层,针对其活跃度、购票频次、内容贡献力等维度,定制推送内容、活动权益与互动机制。这种多维分层,使运营从“广撒网”迈向“精耕作”。

---



二、分层与分群:结构与标签的双重逻辑



在实践中,“分层”常与“分群”并提,二者相辅相成却各有侧重:
- 分层,侧重用户在产品生命周期中的阶段位置——如下载 → 注册 → 使用 → 下单 → 付费,构成一条清晰的成长路径;
- 分群,则基于多维标签进行交叉组合,如“25-30岁女性 + 周末观影偏好 + 会员身份 + 近30天活跃”,形成高精度用户画像。

更进一步,可将基础分层嵌套细分:付费用户可再分为A/B/C类(按ARPU值或复购率),兴趣用户亦可依内容偏好聚类。这种“分层+分群”的复合模型,正是精细化运营的底层骨架。

---

三、四大分层范式:适配不同产品基因



并非所有产品都适用同一套分层逻辑。我们提炼出四种典型分层方法,需依据产品特性灵活选用:

#### 1. 基于业务主链标准化程度的分层
- 高标准化产品(如闹钟、计算器):用户路径单一、行为可预测,分层重点在于功能使用深度留存稳定性
- 低标准化产品(如阅读APP、在线教育):用户需求多元、路径复杂,需围绕内容偏好、学习阶段、地域文化等构建动态分层体系。

#### 2. 基于用户间交互强度的身份分层
当产品具备强社交属性(如微博、知乎),用户身份即成为关键分层依据。通过认证标识(如“V”标)、荣誉勋章、创作者等级等,不仅区分身份,更激发群体间的示范效应与互动张力。

#### 3. 基于用户价值的价值分层
以用户对平台的实际贡献为尺度——内容产出质量、消费金额、传播影响力等。例如,在内容平台中,科技领域高产作者与职场话题KOL,虽同属“高价值用户”,但运营策略迥异。

#### 4. 基于AARRR模型的生命周期分层
这一经典增长框架(Acquisition, Activation, Retention, Revenue, Referral)天然适配全品类产品。通过划分用户所处阶段,制定针对性策略:拉新期重引导,激活期重体验,留存期重习惯,变现期重转化,推荐期重激励。

---

结语:分层不是终点,而是对话的起点



用户分层系统的终极目的,不是将人归类,而是在正确的时间,以正确的方式,向正确的人传递正确的价值。在“快缩短网址”(suo.run)的运营实践中,我们始终相信:唯有理解用户的独特性,才能构建真正有温度的连接。

分层之道,不在繁复,而在精准;不在标签,而在洞察。愿每一位运营者,都能在数据与人性的交汇处,找到那条通往高效增长的优雅路径。

— 快缩短网址 · 运营研究院