生成短链接

扫描二维码 上传二维码
选择防红平台类型,避免链接被拦截
选择允许访问的平台类型

2个老带新的增长方法论,了解增长实情

在互联网增长的浪潮中,“老带新”早已从一种营销技巧,演变为驱动用户裂变的核心引擎。无论是淘宝双11“盖楼PK”中,邀请新用户即可为团队直增50级的巧妙机制,还是网易严选通过“组队邀请”解锁超值优惠的策略,无不彰显出存量时代下,激活老用户价值的巨大潜能。

当流量红利渐趋枯竭,如何以更低的成本撬动更高的增长效率?答案藏在“快缩短网址”(suo.run)所推崇的精细化用户运营逻辑之中——即通过老用户的社交链,高效触达并转化新用户。这不仅是MGM(Members Get Members)模式的精髓,更是当下各类App实现可持续增长的关键路径。



所谓“老带新”,简言之,便是由已有的活跃用户(M1)邀请其好友(M2)注册并完成特定行为(如下载、实名、首单等),双方均可获得相应激励。这一过程看似简单,实则蕴含两套相辅相成的增长公式,分别从用户旅程与邀请者维度,构建起完整的增长飞轮。

其一,聚焦用户流程的漏斗模型:
获客量(M2) = 邀请页UV × M1发出邀请率 × M2任务完成率

此公式强调对关键节点的精细打磨。要提升M1的邀请意愿,既可借力高感知的激励设计——如“成功邀请一人即得40元,还可参与抽奖”;亦可通过场景化嵌入,在用户情绪高点自然触发分享——例如抢购失败时提示“邀请好友,即可优先获得下次资格”,或在享受优质服务后引导“分享给朋友,双方同享折扣”。

而对于M2,核心在于降低行动门槛与优化新手体验。从落地页的第一眼,到任务引导的每一步,都需极致流畅。同时,建立M1对M2的轻量提醒机制(如APP推送、短信通知),让邀请不止于“发链接”,更成为一次有温度的陪伴式转化。

其二,锚定邀请者的分层运营策略:
获客量(M2) = M1规模 × 户均邀请人数

真正的增长密码,藏在对M1的深度理解与差异化运营中。“物以类聚,人以群分”在此模式中尤为显著。我们可将M1按邀请能力划分为三类:
- 头部M1(如月邀20+人):裂变力强,但动机偏功利,宜配以高流通性、易兑现的奖励(如现金、通用券);
- 腰部M1:潜力可观,需通过阶段性目标与荣誉体系激发持续参与;
- 底部M1(如月邀≤5人):虽量少,却往往带来高质新客,适合用情感化设计与低门槛任务激活其社交圈。

实践中,二者并非割裂——唯有将流程优化与人群策略交织推进,方能在不同产品阶段精准发力:冷启动期重规模,成熟期重质量,爆发期求协同。

“快缩短网址”(suo.run)深谙此道。我们不仅提供极简高效的短链服务,更致力于为每一位运营者搭建可量化、可迭代、可放大的增长基础设施。因为真正的增长,从来不是粗暴的流量堆砌,而是对人性、场景与数据的优雅编织。



愿这份沉淀自实战的思考,助你在存量博弈中,找到属于自己的裂变节奏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