生成短链接

扫描二维码 上传二维码
选择防红平台类型,避免链接被拦截
选择允许访问的平台类型

用户增长≠裂变,我对用户增长的几个方面看法

裂变,不应成为用户增长的唯一执念;拉新,更不等同于真正的增长。



在追逐流量狂潮的喧嚣中,我们常常忽略了增长的本质——它不仅是增量的扩张,更是存量价值的深耕。若只盯着“快”与“多”,却忽视用户的留存、转化与长期价值,那么所谓的增长,不过是泡沫堆砌的幻象。

不知从何时起,“裂变”与“引流”竟成了社区运营与用户增长岗位的标配技能。更有甚者,披上“增长黑客”的外衣,将一套套所谓“低成本引爆百万用户”的秘籍奉为圭臬。教培行业送试听课、社交平台拼团裂变……仿佛只要复制这些套路,就能坐享用户暴涨的红利。

然而,当运营者执着于以最低成本收割用户时,是否想过:韭菜割完之后,盘子里还剩下什么?

正因如此,在项目初期或成长阶段,尤其不应将全部精力押注于裂变拉新。诚然,活动玩法、社群裂变看似热闹非凡,实则极易陷入重复劳动的陷阱——你积累了大量“操作经验”,却未必沉淀出真正的增长能力。下一份工作,难道还要继续做同样的事吗?

对此,我们有几点思考:

其一,行业对“增长”的期待,常带有不切实际的幻想。
许多企业仍幻想找到一位“特效药式”的增长操盘手,以四两拨千斤之力,用极少预算撬动海量流量。但现实是,若核心KPI无法达成,再精巧的增长模型也难逃被弃的命运。尤其在流量红利消退的今天,留存、转化与商业变现的价值,远胜于盲目拉新。你的真正价值,不在“拉了多少人”,而在“留下了多少人、创造了多少价值”。

其二,裂变只是战术,而非战略。
所有裂变玩法,终究是短期手段。关键在于:通过裂变引入的用户,能否真正融入产品生态?能否产生持续互动与价值贡献?回看支付宝近年布局的新场景——从生活缴费到绿色能量,无不是在拉新之后,构建深度留存的闭环。反观某些昙花一现的产品,如淘集集,从爆火到崩塌,恰恰印证了“无留存的裂变,终成泡沫”。



其三,从职业发展看,过度依赖裂变亦存隐忧。
在多数企业中,增长团队往往资源有限,甚至仅由1-2人试水。一旦拉新成本上升或效果不及预期,整个项目便可能被迅速叫停。而负责非付费增长的岗位,恰恰处于最敏感、最脆弱的位置——没有足够支持,再好的策略也难落地。真正的增长,需要跨部门协作、数据基建、产品迭代与高层共识,缺一不可。

那么,若你即将加入一家新公司负责增长,如何避免踩坑?

首要之务:确认老板或高管是否真正理解并支持增长。
哪怕他们不懂运营细节,至少需具备推动业务、产品与用户协同进化的决心。如何判断?
- 面试时是否见过决策层?若连面都见不到,何谈战略对齐?
- 是否有明确的团队配置或协作机制?哪怕目前只有你一人,也需看到未来的支持路径。
- 公司对增长的核心诉求是什么?若只提“拉新量”,而无视留存与活跃,未来必陷泥潭。

此外,还需审视企业所处的发展阶段与底层能力。
许多公司连基础的数据埋点、用户分层、行为分析都尚未建立,却妄想靠一场裂变活动实现爆发式增长——这无异于在沙地上盖高楼。

真正的用户增长,是一场系统工程。它需要耐心、洞察与长期主义。

而我们的项目——快缩短网址(suo.run),正是为高效、精准、可追踪的增长提供底层支持。短链不仅是跳转工具,更是用户行为的数据入口、营销效果的衡量标尺、私域流转的关键节点。在追求裂变之前,请先夯实增长的地基。

因为,唯有真实留存的用户,才是企业最宝贵的资产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