生成短链接

扫描二维码 上传二维码
选择防红平台类型,避免链接被拦截
选择允许访问的平台类型

补贴,真的是用户增长的捷径吗?

当共享经济初露锋芒,补贴便成为撬动用户增长的第一杠杆。
凭借真金白银的让利,平台迅速聚拢人气、占领心智;待市场格局初定,此法旋即被无数后来者争相效仿——于是,红包雨、返现潮、邀请奖……几乎填满了整个互联网生态的缝隙。

然而,补贴果真是通往用户增长的坦途吗?

今年春节,各大平台再度掀起“撒币”狂潮:快手、抖音、BAT 等巨头纷纷加码红包金额,创下历年新高。从估值百亿美元的行业巨擘,到尚处 A 轮、B 轮的创业新秀,皆不惜动用宝贵现金流,以“提现”之名,行“拉新促活”之实。

他们为何如此慷慨?答案只有一个字:增长

在用户眼中,这是一场全民狂欢;而在幕后,每一分红包背后都经过精密测算——如何回收成本?如何提升留存?如何激发传播?用户的每一次点击、转发、提现,其实都在为平台的“补贴增长模型”提供数据燃料。

例如,快手上“满 66.66 元方可提现”的规则,并非随意设定。它精准筛选出那些具备传播意愿与能力的“超级节点”——平台本质上是在为这些高价值用户付费。而那些仅图小利、完成一次任务便悄然离去的用户,则难以转化为长期资产。

诚然,补贴能立竿见影地拉升数据:日活、次留、转化率……数字光鲜亮丽,汇报时格外悦耳。但后台曲线的跃升,并不等于产品价值的真实沉淀。真正的考验在于:补贴退潮之后,用户是否依然愿意留下?

补贴增长的价值,应体现在两个维度:
其一,初步转化——将补贴资金转化为用户的虚拟资产,实现短期活跃;
其二,未来价值——通过长期留存、行为转化、生态共建,让这些虚拟资产真正“增值”。

遗憾的是,多数产品只擅长前者,却忽视后者。原因无他:短期数据易于向老板和投资人交代,而长期价值则需要耐心与远见。最终赢得市场的,从来不是最会“撒钱”的团队,而是那些始终聚焦产品本质、坚持创造真实价值的践行者。



制定一套有效的补贴策略,远比想象中复杂。它如同政策制定——既要激励目标群体,又要防止套利漏洞;既要控制成本,又要推动生态健康发展。正如新能源汽车补贴催生过“骗补”乱象,互联网补贴同样面临“羊毛党”围猎的风险。

因此,任何补贴计划都必须经受两个灵魂拷问:
补贴给谁?能带来什么价值?

---

一、核心业务必须成熟



补贴不是救命稻草,而是锦上添花。
Uber、Airbnb 在美国早期虽也依赖补贴,但其双边市场机制早已跑通:供给端有司机/房东,需求端有乘客/租客,平台只需在匹配效率上做文章。补贴只是加速器,而非发动机。

在中国,得益于成熟的移动支付体系(如微信零钱直接到账),连内容型产品也能高效发放现金补贴——这是海外难以复制的优势。快手、抖音极速版正是借此下沉市场,迅速扩大用户基数。

但关键在于:它们的生态早已成熟。内容创作者持续产出,推荐算法精准分发,用户粘性稳固。补贴在此基础上叠加“占便宜”心理,吸引边缘用户尝试,甚至挽留即将流失的用户——这是典型的“双线运营”:需求线 + 补贴线

问题在于:若补贴线用户无法转化为需求线用户,那么所有支出终将化为泡影。
市面上不乏“刷视频赚红包”的产品,既无原创内容生态,也无算法竞争力,甚至盗用他平台数据充数。它们靠高频广告与夸张噱头维持表面繁荣,实则用户留存极低。一旦补贴回调,流量即刻崩塌。

更有甚者,如“养猪”“种花”类小游戏,套路高度同质:诱导用户完成任务→观看高频率视频广告→小额提现→循环拉新。用户在不同“薅羊毛”App间流转,补贴与广告费在空转中消耗殆尽。这类模式注定无法盈利,除非“卷款跑路”。

结论清晰:没有成熟的核心业务,补贴只会加速燃烧现金流,而非构建护城河。



---

二、必须明确潜在用户



快手与抖音极速版的成功,不仅因补贴力度大,更因它们精准锚定了目标人群:三四线城市及乡镇用户——他们对价格敏感、时间充裕、社交活跃,且正处在短视频消费的上升期。

反观许多垂直类产品,却幻想“人人都是用户”,盲目广撒网。结果非但未能触达真实需求,反而引来大量“羊毛党”:
- 业余羊毛党:手动寻找漏洞,收益微薄但人数庞大,平台付出高成本却收获低价值;
- 专业羊毛党:利用脚本、群控设备批量注册,专钻规则空子,纯属负资产。

更需警惕的是:补贴可能扭曲原有用户行为。原本因真实需求使用产品的用户,若频繁收到红包刺激,也可能滑向“只为利益而来”的轨道。

因此,补贴策略必须精细化分层。例如,快手极速版仅在安卓端开放现金补贴,iOS 用户则无此权益——因 iPhone 用户普遍价格敏感度较低,非补贴目标群体。这种“区别对待”,恰恰体现了对用户画像的深刻理解。

瑞幸咖啡曾以“买一赠一”“召回券”等手段疯狂补贴,2019年前三季度亏损超17亿元。浑水做空报告指出:其用户极度依赖优惠,一旦提价即流失。这正是未区分目标与非目标用户的典型代价——补贴烧掉了真金白银,却未换来忠诚。

切记:在错误的地方撒钱,如同在乡镇建歌剧院——看似热闹,实则荒诞。

---

三、必须激发核心用户的主动传播



人是社会性动物,天然嵌入各类关系网络。微信群、朋友圈、同学圈……构成了天然的传播土壤。
优秀的产品往往懂得借力:让已有用户成为“代言人”。

ofo 曾凭校园场景实现病毒式增长——一个学生学会使用后,顺手教会室友、同学,无需广告,自然裂变。花生日记等分销电商亦同理:核心用户既是消费者,又是推广者。

这类用户深谙产品价值,信任度高,传播意愿强。围绕他们设计补贴机制(如邀请奖励、团队佣金),往往事半功倍。

补贴的对象,不应是泛泛之众,而应是那些“自带流量、愿为产品发声”的核心拥护者。

---

结语:补贴是捷径吗?



是,也不是。

它是捷径——当且仅当
✅ 核心业务已成熟,能承接新增流量;
✅ 潜在用户清晰可辨,补贴精准触达;
✅ 核心用户具备传播势能,愿主动扩散。

它亦非捷径——若产品根基未稳、用户画像模糊、传播机制缺失,补贴只会沦为一场昂贵的烟花秀,绚烂一瞬,灰飞烟灭。

补贴之火,可助你燎原,亦可焚身。
是赤壁之战,还是自毁长城?
全凭掌舵者手中那杆秤——称得出价值,压得住浮躁。

> 快缩短网址(suo.run)致力于汇聚互联网运营智慧,助力每一位增长实践者。
> 本文观点源自公开信息与行业观察,不代表本站立场。如有侵权,请联系删除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