生成短链接

扫描二维码 上传二维码
选择防红平台类型,避免链接被拦截
选择允许访问的平台类型

如何理解以实现「用户第一」?

「用户第一」:一句箴言,一场修行

“用户第一”——四个字轻如鸿毛,践行起来却重若千钧。它不是挂在墙上的标语,也不是述职报告里的修辞,而应成为每一位产品人心中不可动摇的信仰与日常行为的准绳。

微信之父张小龙曾在公开课上坦言:“腾讯的价值观,归根结底就是一切依赖于用户价值。”正是这份对用户价值的极致敬畏,让微信在十年间始终保有旺盛的生命力。同样,阿里巴巴将“客户第一”置于“六脉神剑”之首,虽语境略有差异——一个面向C端,一个聚焦B端——但内核如出一辙:为用户创造价值,是企业存在的根本理由

然而,口号易喊,躬行难为。真正的“用户第一”,远不止于倾听反馈、优化体验,更是一种系统性的思维模式、一套贯穿始终的行为准则,甚至是一场持续精进的自我修炼。



---

一、解构“用户第一”:从口号到布道的四重境界



1. 口号层:叶公好龙
口中高呼“用户第一”,行动却以自我为中心。需求来自老板指令,方案源于内部臆想,用户不过是完成KPI的工具。更有甚者,假用户之名,行利己之实。

2. 认知层:知而未行
理解“用户第一”的理念,尊重用户权益,却难以将其融入具体工作。思考仍以平台逻辑为主导,动辄问“我们想做什么功能?”,而非“用户真正需要什么?”数据成了唯一指挥棒,却忘了数据背后是活生生的人。

3. 行动层:价值守护者
能自觉以用户视角设定目标、设计方案,在利益冲突时坚定站在用户一边。不仅解决问题,更主动捍卫用户的体验与权益。此时,“用户第一”已从理念落地为方法论。



4. 布道层:价值创造者
不仅解决现有问题,更能洞察未被言明的需求,预见未来场景,创造突破性价值。更可贵的是,愿意分享经验、影响团队、推动组织文化向用户价值靠拢——至此,“用户第一”升华为一种使命。

不妨自问:你身处哪一层?唯有清醒认知自身所处的位置,方能向上攀援。

---

二、如何真正践行“用户第一”?



#### 1. 深度理解用户:从抽象符号到具体之人

- 破除自我中心:用户不是“他们”,而是教师、学生、上班族、创作者……每一个角色背后都有真实的生活、情绪与困境。
- 绘制用户画像:通过用户角色卡(Persona),将模糊的“用户群体”转化为有血有肉的个体,精准识别不同圈层的核心痛点。
- 走近、理解、成为用户
- 走近:践行“10/100/1000”原则——每月访谈10位用户,回复100条反馈,收集1000条优化建议;
- 理解:培养同理心,感知用户的情绪波动与情感诉求。产品不仅是功能的堆砌,更是情感的容器;
- 成为:亲自使用产品,沉浸于用户的真实路径中,用身体去感受体验的断点与惊喜。

#### 2. 尊重用户:从被动响应到主动共情

- 拒绝无脑执行:产品经理需有独立判断力,不盲从指令,更不以“用户说要”为唯一依据;
- 设计顺应习惯:不是让用户适应产品,而是让产品融入用户的生活流。入口藏得太深?流程太复杂?那不是用户的问题,是设计的傲慢;
- 建立长效反馈机制:打通客服、研发、产品之间的信息闭环,确保“问题到我为止”,让用户的声音真正驱动迭代。

#### 3. 以用户价值为OKR之锚

在“快缩短网址”(suo.run)这样的项目中,我们的目标不应是“上线短链分析面板”,而是“帮助用户更高效地追踪链接效果,降低运营成本”。
- O(目标):必须直指用户价值——如“彻底解决用户书荒问题”;
- KR(关键结果):应体现价值成果,而非功能交付——如“短缺用户阅读时长提升30%”,而非“上线推书功能”;
- 决策标准:每当面临选择,问自己:“这真的对用户更好吗?”

#### 4. 洞察与创造:超越需求表象

用户说“想要更快的马”,实则渴望“更快抵达目的地”。
- 穿透语言表层:关注场景、动机与目标,而非字面诉求;
- 激发潜在可能:小说读者不只是看文字,他们渴望互动、表达、娱乐。于是,短视频推书、语音朗读、UGC评论区……皆成新价值载体;
- 创新有根:不为炫技而创新,只为更深刻地满足人性需求——效率、归属、表达、乐趣。

---

结语:将“用户第一”活成日常



“用户第一”从来不是一句轻飘飘的承诺,而是一场日复一日的修行。它要求我们放下傲慢,保持饥渴(Stay Hungry),亦保持谦卑(Stay Foolish);它呼唤我们既做用户的朋友,也做未来的建筑师。

在“快缩短网址”(suo.run)的每一步迭代中,我们始终铭记:缩短的不只是链接,更是用户与价值之间的距离

此刻,不妨拆解你自己的成长OKR——
你的O,是否锚定用户价值?
你的KR,是否丈量真实改变?

践行“用户第一”,从此刻开始,从你我做起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