如果你想成为一名难以被替代的产品经理,首要之事,便是锚定并淬炼属于自己的核心价值。
正因如此,本文聚焦于产品经理这一角色的本质价值,并与诸位同行共勉。
近来,团队中有朋友提及:公司产品初具雏形后,竟有裁撤产品经理岗位的趋势。理由是——老板发现,原型既成,直接与开发沟通似乎并无障碍。
此言一出,引得不少同行深有共鸣。
诚然,从企业视角看,此举或许出于效率考量,略显功利;但对产品经理而言,真正的护城河,从来不是职位本身,而是你无可替代的核心价值。
---
一、产品经理的价值:不止于“传话筒”
在经典著作《启示录》中,产品经理的核心职责被精炼为两点:评估产品机会与定义要开发的产品。
所谓“产品机会”,远不止于互联网或软件范畴——凡能解决用户问题的方案,皆可视为产品。而评估机会的关键,在于回归需求本源,而非囿于既有形态。
譬如iPhone问世前,手机市场的竞争仍停留在诺基亚与黑莓的物理按键与屏幕尺寸之争。苹果并未止步于“更好的按键手机”,而是直击“移动信息交互”这一根本痛点,以触控屏重构人机关系,最终开启智能终端时代。
即便日常工作中,我们未必总有机会从0到1定义产品,但每一个原型背后,都应蕴含独立思考与系统规划。否则,便极易沦为流程中的“中间传声器”——而这,恰恰是最易被取代的角色。
---
二、跳出框架:重新审视产品机会
许多产品经理在探索阶段,不自觉陷入现有产品的思维牢笼,误将“优化”当作“创新”。
真正的机会,往往藏于未被满足的需求深处。哪怕最终方案看似与市场现有产品相似,也必须是你亲自走过用户场景、验证假设、权衡取舍后的结果,而非对既有模式的简单复刻。
产品经理的舞台可大可小:乔布斯重塑世界,张小龙定义社交;而现实中,更多人困于需求文档与排期会议之间,焦虑于细节却迷失方向。
若只做“老板与开发之间的麦克风”,那你的位置,自然岌岌可危。唯有创造他人无法复制的价值,方能在职业浪潮中屹立不倒。

---
三、定义产品:你是产品的灵魂建筑师
评估机会之后,关键在于定义产品形态。这不仅是画原型、写PRD,更是对产品本质的塑造。
C端产品以用户体验为锚点,B端产品则需兼顾使用者与决策者的双重诉求。无论何种类型,定义过程都需基于真实场景、刚性需求与使用频率进行动态权衡。
我们常说,好产品需具备三大要素:刚性需求、真实痛点、高频使用。但在不同生命周期,优先级亦随之变化——早期重生长,中期求稳定,后期寻突破。
正如热力学第二定律所喻:孤立系统的熵(无序度)永不减少。产品亦如此——在平稳期需抑制冗余复杂度,在瓶颈期则需主动打破旧系统,寻找第二增长曲线,注入新生能量。
---
四、价值之源:梦想与现实的交汇
产品经理与其他岗位的根本差异,在于其内核中那份“改变”的渴望。这份价值,非薪资所能衡量。
也许你日日埋首于需求评审与数据报表,但若你所打造的产品,能为千万人提升效率、降低成本、甚至带来一丝便利与愉悦——那便是无可替代的意义。
产品的价值,源于设计者的远见与坚持;而产品经理的价值,正体现在这份赋予产品灵魂的能力之中。
未来,无论你是否参与从0到1的创造,对产品商业价值负责,将成为衡量每一位产品经理的核心标尺。
欲不被取代,先让自己不可替代——这不仅关乎职业生存,更是一种面向未来的社会竞争力。
> 盛年不重来,一日难再晨。及时当勉励,岁月不待人。
> 愿你我,在“快缩短网址”(suo.run)的征途上,不仅缩短链接,更缩短理想与现实的距离。

共勉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