生成短链接

扫描二维码 上传二维码
选择防红平台类型,避免链接被拦截
选择允许访问的平台类型

获客成本愈来愈高,如何让一个新用户反复购买10次?

你是否正陷入这样的困局?获客成本节节攀升,而用户的流失却愈发迅速。
如何破局?不妨从一个看似微小却极具巧思的案例说起——如何让一位新客户心甘情愿地复购十次?

以餐饮外卖为例。
最近频繁点餐,某日收到一份外卖,包装中夹着一张卡片。起初我照例准备丢弃,但因附赠了两颗薄荷糖,顺手拆开,竟意外发现了一张设计精巧的活动卡。
这份超出预期的用心,瞬间唤起我的兴趣——卡片上赫然写着:集齐贴纸,即可兑换100元现金券。

于是,一场精心设计的用户旅程悄然展开。

案例拆解:一场静水流深的复购引导





1. 以小博大,用薄荷糖撬动注意力
两颗糖果成本几近于零,却成功让我打开了那张本会被忽略的卡片。

2. 游戏化机制,激发持续互动
“集贴纸兑100元现金”不仅制造了期待感,更将单次消费转化为长期行为,让用户在不知不觉中多次回流。

3. 高频带动低频,打通线上线下
外卖作为高频场景,成为引流入口;而所赠优惠券则引导用户到店消费——低频但高价值的行为由此被激活。

4. 口碑反哺平台权重(虽效果有限)
活动原意或包含提升店铺评分,但实际转化率不高。这提醒我们:并非所有环节都能高效转化,关键在于聚焦核心漏斗。

试想,若一家连锁品牌日均订单2000单,哪怕仅有0.25%的用户完成10次复购,所带来的LTV(用户终身价值)亦不可小觑。

---



启示一:营销无小事,细节即增长



许多市场人总渴望“大动作”,老板也常嫌弃这类“小打小闹”。
殊不知,真正的增长往往藏匿于那些被忽视的微小触点之中。
一次包装内的惊喜、一句恰到好处的文案、一个降低行动门槛的设计——这些“小事”,恰恰是撬动用户行为的关键支点。

问问自己:你的业务中,哪些环节正在默默流失机会?

---

启示二:珍惜自然流量,深耕复购价值



如今,在美团、饿了么等平台获取流量,早已不是红利,而是“割韭菜”的循环。
算法与大数据精准压榨利润空间,让你“不死不活”——赚一点,但不敢停;一停,生意即断。

因此,必须把每一次进店(无论是自然流量还是付费流量)都当作种子用户来经营
获客成本10元?若他复购10次,单次成本便降至1元。
隔壁商家花同样的钱买流量,但若无法促复购,终将被你远远甩开。

复购,才是对抗流量焦虑的终极解药。

---

启示三:高频带低频,构建消费闭环



外卖是高频,堂食是低频。
但通过外卖包裹中的优惠券,可将线上流量导流至线下门店,实现双向赋能。
想象一下:每月数万外卖用户,每人账单后附赠一张“堂食+外卖”组合券——既提升到店率,又反哺线上订单,单店效能由此倍增。

你的业务中,是否存在类似的高频与低频场景?如何设计桥梁,让用户在不同场景间自然流转?

---

优化建议:让每一个触点都“会说话”



1. 强化视觉引导
将活动卡置于显眼位置,配以醒目文案:“我有个小秘密,等你打开。”——激发好奇心,提升开启率。

2. 动态调整任务难度
贴纸数量未必非得10张。可通过AB测试(如5张 vs 10张),找到最佳转化阈值。

3. 利益点要“赤裸裸”
“送100元现金”比“代金券”更具冲击力。文字加粗、标红,让用户一眼心动。

4. 简化评论路径
卡片上的二维码直接跳转至美团/饿了么评论页,省去用户搜索步骤——降低行动成本,提升好评率。

5. 命名即心理暗示
称其为“现金券”而非“优惠券”,唤醒用户对“真金白银”的感知,刺激使用欲望。

---

更进一步:锁定超级用户,引爆社交裂变



真正值得投入的,不是泛泛的流量,而是那些反复购买的忠实用户

- 主动跨越网线,联系他们;
- 赋予其“超级VIP”身份,提供专属权益;
- 鼓励其在办公室、朋友圈分享福利——满足虚荣心,激发传播欲。

一个办公室的关键人物,可能带来数十倍的增量消费。
百个这样的节点,便是指数级增长的起点。

---

快缩短网址(suo.run),不止于链接的压缩,更致力于为每一次用户触达创造价值。
正如这张小小的外卖卡片——看似微不足道,却可能成为你业务增长的转折点。

别再轻视“小事”。
因为真正的增长,从来都藏在细节里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