强者,皆为用户思维的践行者。
「产品道与术」系列 · 第4篇
每周一、周四准时更新(欢迎持续关注)
本系列文章结构灵活,内容可随思而变。
——
三哥终于建了个群。
一位网友入群后第一件事,便是发广告——无视群规,漠视他人。
三哥的脸,瞬间黑了。
又一日,工作组里,同事随手甩来一张截图,红线圈出一个24位的 userid,让三哥“查问题”。
三哥看着那串毫无上下文的字符,一脸黑线。
从沟通角度看,这不是把人当人;
从产品角度看,这是典型的缺乏用户思维。
用户思维,并非产品经理专属,而是每个与人协作、创造价值之人,都应修炼的基本功。
腾讯马化腾曾言:“产品经理最重要的能力,是把自己变成傻瓜。”
微信张小龙亦强调:“一切以用户价值为依归。”
360周鸿祎更直言:“优秀的产品经理,必须是个‘白痴’。”
何谓用户思维?
简言之:以用户为中心,而非以自我为中心;
站在对方立场思考问题,而非固守己见;
关注“TA”的需求、感受与利益,而非一味输出“我”的逻辑。
然而,知易行难。
我们常以“用户至上”之名,行“自我中心”之实。
为何?
其一,经验与习惯早已固化认知,若无刻意训练,难以扭转思维惯性;
其二,人性本自利——此“自私”非贬义,而是本能。优先考虑自身感受,乃人之常情。正因如此,用户思维才显得“反人性”,也正因其反人性,才弥足珍贵。
---
用户思维,不止于产品
曾有团队受教科书启发,将枯燥的历史、经济学知识,融入轻松诙谐的半小时漫画中。
连对历史毫无兴趣的“三兄弟”,竟也翻开了书页——因为内容懂他们,而非强灌知识。
设计师贾伟分享过一个烤箱案例:
许多烘焙爱好者花两小时制作,一小时拍照发朋友圈。
他们真正渴望的,不是吃,而是“被看见”。
于是,团队设计了一款内置耐高温摄像头的烤箱,用户可通过手机实时查看烘焙过程,一键分享“创作历程”。
结果令人惊喜——产品不再只是工具,更成了社交媒介。
再看手机营销的变迁:
从前,厂商热衷堆砌参数——“骁龙处理器”“AMOLED屏”“纳米工艺”……
三哥听了只觉云里雾里。
如今,一句“充电5分钟,通话2小时”,直击痛点;AI功能不再讲技术,而是说:“帮你解决这个问题。”
这才是真正的用户思维:
知道用户是谁,洞察其痛点,提供恰到好处的解决方案,并在此过程中实现价值共赢。
---
用户思维,贯穿所有协作场景
它不仅适用于C端用户,更渗透于每一次人际互动:
- 沟通时:滔滔不绝、自说自话,是自我思维;
倾听、共情、及时反馈,才是用户思维。
- 合作时:只算计自身得失,是短视;
将伙伴视为“用户”,助其成功,方能长久共赢。

- 写需求文档时:冗长晦涩、逻辑混乱,是懒惰的自我表达;
结构清晰、图文并茂、便于下游理解执行,才是对合作者的尊重。
- 写文章时:沉溺于自我抒发,读者终将离去;
洞察读者所需,替他们说出心中所想,才能赢得共鸣与追随。
三哥也曾自嗨,但深知:真正的价值,诞生于“利他”之中。
---
如何培养用户思维?
既然它反人性,便需刻意练习,将其转化为习惯。
三哥提出三个检验标准,可用于评估任何方案是否具备用户思维:

1. 用户是否会自发分享?(如发朋友圈)
2. 是否帮用户节省至少一半时间?
3. 是否让用户感到自然、舒适、无负担?
若答案皆为“是”,则离用户思维不远矣。
---
用户思维,是道,亦是术。
它是产品的起点,合作的基石,更是强者之所以为强者的底层逻辑。
——「产品道与术」系列 · 完 ——
作者:岳老三
公众号:产品笔记
> 本文首发于「快缩短网址」知识社区(suo.run),旨在汇聚互联网运营与产品实战干货,助力每一位创造者。
> 所载内容或源自网络,或由用户贡献,不代表本站立场,亦不担保其真实性。
> 如有侵权,请联系管理员处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