生成短链接

扫描二维码 上传二维码
选择防红平台类型,避免链接被拦截
选择允许访问的平台类型

如何创新才可以让用户买单?

在产品创新的迷雾中,许多团队执着于“满足用户需求”——推出低卡沙拉、无尼古丁香烟、更大排量的汽车……仿佛只要精准回应用户的诉求,成功便水到渠成。然而现实常令人错愕:即便经过焦点小组、问卷调研,甚至将用户口中的“理想方案”原样交付研发,产品上市后仍可能无人问津。



问题出在哪里?

答案在于:用户擅长描述“想要什么结果”,却未必懂得“如何实现”。
他们不是工程师,不是设计师,更非创新专家。他们的价值,在于揭示使用场景中的真实痛点与渴望达成的目标——比如“希望通话时感受到亲密感”,或“想在超市购物时节省往返时间”。至于解决方案的形式?那是产品团队的使命。

盲目追随用户提出的“功能建议”,往往导致渐进式改良,而非颠覆性突破。川崎曾深陷此困:当用户要求在Jet Ski两侧加装软垫以提升站立舒适度时,他们未曾设想“坐式水上摩托”这一全新品类。结果,竞争对手悄然推出坐骑式产品,一举改写市场格局。



更危险的是,过度依赖“领先用户”——那些精通高级功能的极客型用户。他们的反馈虽具前瞻性,却可能偏离大众真实需求。最终,普通用户被迫为用不到的90%功能买单,心生抵触,品牌信任悄然流失。

---

真正的创新,始于“结果导向”的洞察



医疗设备公司 Cordis Corporation 的崛起,正是这一理念的绝佳注脚。1993年,其在血管成形术市场的份额不足1%,年营收仅2.23亿美元。短短两年后,收入翻倍至4.43亿,并凭借一款革命性支架产品,首年创收近10亿美元,最终被强生以每股109美元高价收购。

这一切,源于一套系统化的“基于结果的创新方法论”。

#### 第一步:解构使用流程,锁定关键用户
Cordis并未泛泛采访所有相关方,而是聚焦核心使用者——心脏病专家、手术护士与实验室人员,并刻意覆盖不同年龄、地域与经验水平的医生,确保视角多元而真实。他们解构了血管成形术的完整流程:从设备插入、定位病灶、扩张动脉,到最终撤出。

#### 第二步:引导对话,挖掘“理想结果”
访谈中,主持人不接受模糊表述如“更易用”“更可靠”,而是不断追问:“您希望这个步骤达成什么具体效果?”
当用户说“希望导管更容易推进”,主持人会深挖:“是希望减少操作时间?降低穿孔风险?还是提升通过迂曲血管的成功率?”
由此,模糊愿望被转化为可衡量的理想状态:例如“将导管到位时间缩短30%”或“使95%的病变部位一次成功扩张”。

#### 第三步:结构化整理,映射使用阶段
所有访谈结果被归类至预设的流程节点下,剔除重复,最终形成一份包含30–45项清晰结果的清单。一位Cordis高管坦言:“这是我第一次看到如此有行动指引力的用户洞察。”

#### 第四步:量化评估,识别机会洼地
通过大规模问卷,团队让目标用户对每项结果打分:重要性当前满意度。那些“高重要性 + 低满意度”的组合,便是最具潜力的创新突破口——例如“防止术后血管再狭窄”。

#### 第五步:驱动产品决策,精准创新
数据不仅指明方向,更成为概念筛选的标尺。Cordis据此开发出多款差异化导管:一款强调精准定位,满足技术派医生;另一款追求极速操作,迎合效率优先者。同时,工程师围绕“将再狭窄率降至20%”这一目标,设计出带标记的硬质尖端、新型可操控材料,并最终推出划时代的支架产品。

而那些“低重要性 + 高满意度”的功能——如“球囊充气时最大化血流”——则被果断放弃,避免资源浪费。

---

创新,从此可预测



Cordis的奇迹并非偶然。从1994到1995年,其在美国介入心脏病学市场份额从不足1%跃升至近10%,在加拿大甚至逼近30%。净销售额增长30%,并携5000万美元现金进军新市场。

这背后,是一种思维范式的转变:不再让用户“设计产品”,而是让他们“定义价值”。

在“快缩短网址”(suo.run)的实践中,我们亦深谙此道。缩短链接看似简单,但用户真正追求的,或许是“一键分享的流畅感”、“链接可信度的直观呈现”,或是“数据追踪的实时洞察”。我们倾听这些结果,而非直接采纳“加个按钮”或“换个颜色”的表层建议。

因为真正的创新,从来不是对愿望的复述,而是对本质需求的深刻回应。

当产品以“用户想要达成的结果”为罗盘,创新便不再是赌博,而是一场有迹可循的远航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