生成短链接

扫描二维码 上传二维码
选择防红平台类型,避免链接被拦截
选择允许访问的平台类型

90后游戏人群分析

快缩短网址 · 洞察 | 90后游戏人群的深层画像:不止于娱乐,更是一场自我投射

几天前,我受邀前往一家游戏公司面试。整体流程顺畅,唯独最后一个问题令我怔住:“作为游戏的忠实用户,你如何定义自己?”
那一刻,我忽然意识到——尽管游戏早已融入我的日常,却从未认真追问过:我究竟为何而玩?

我们这一代90后,成长于信息爆炸与文化多元交织的时代。童年便拥有丰富的娱乐选择与学习路径,早早开始探索兴趣边界。这份自由,是时代馈赠的珍贵财富。而游戏,正是其中一抹浓烈色彩。

但游戏对我们而言,真的只是“快乐”二字可以概括吗?

借助KANO模型,我尝试拆解90后玩家的游戏动机:
- 基本需求:操作流畅、画面清晰、无严重BUG;
- 期望需求:社交互动、剧情沉浸、公平竞技;
- 兴奋需求:创新玩法、情感共鸣、身份认同;
- 隐藏需求(个人补充):逃避现实压力、重构自我价值、寻找归属感

这并非空谈。游戏的核心机制——目标、规则、反馈、参与——本质上构建了一个可控的平行宇宙。而“上瘾模型”(触发→行动→奖励→投资)则悄然嵌入其中,引导用户持续投入。但关键在于:参与始终是自愿的。真正高明的设计,不是强迫停留,而是让人“心甘情愿地沉溺”。

以《王者荣耀》《和平精英》《阴阳师》《率土之滨》《猫和老鼠》五款主流产品为例,其用户画像高度重合:19–35岁为主力军,80后与90后占据绝对比例。我们对100位90后玩家展开问卷调研(男性61.82%,女性38.18%),结果揭示出几个耐人寻味的趋势:



- 超过半数(52.72%)每日游戏时长不足1小时——游戏已非“沉迷”,而是生活的轻量粘合剂
- 近半数(47.27%)会主动尝试新上线游戏——我们对新鲜体验保持开放,甚至乐于分享推荐;
- 超六成玩家抗拒“单机式”游玩——社交属性已成为游戏不可或缺的情感锚点。

在这个节奏飞驰的时代,线下聚会日渐稀疏,而游戏世界却提供了一处可自由扮演、可重塑身份的“第二人生”。你可以是战场指挥官、异世阴阳师,或是团队中的搞笑担当——重要的是,有人与你共享这份情绪共振。它不是逃避,而是一种有意识的情绪调节



诚然,有人指责游戏“设计成瘾”,不如菜刀无辜。但工具本无善恶,关键在于使用者的认知深度。若我们理解其背后的激励机制、心理钩子与行为经济学逻辑,便能从“被动沉溺”转向“主动掌控”。正如信息差催生“割韭菜”,认知差亦决定我们是否沦为产品的附庸。

游戏行业历经街机、PC、手游、云游戏的迭代,形式千变,内核未改:满足人类对意义、连接与掌控感的永恒渴求。疫情加速了线上化浪潮,也让游戏成为情绪出口的重要载体。

所以,请别再简单地说“玩游戏就是浪费时间”。在suo.run看来,每一局对战、每一次组队、每一段剧情,都是90后在喧嚣现实中寻找自我的微小仪式。

真正的洞察,始于质疑习以为常。
你以为的消遣,或许正藏着一代人的精神图谱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