研究对象的不可重复性:做好产品工作的认知基石
倘若将产品经理视为一门学科,它更接近于社会科学,而非自然科学。其根本原因,在于二者研究对象的本质差异——不可重复性。
自然科学仰赖可重复的实验与现象,唯有在恒定条件下反复验证,方能逼近真理;人文科学虽涉主观诠释,但其文本与经典本身具有稳定性——如《大学》所言“在明明德,在亲民,在止于至善”,千载之下,字句未改,变的只是读者的心境。
而社会科学研究的对象——人、组织、城市、关系——却始终处于流动与演化之中。昨日的城市肌理,今日或已因政策、技术或突发事件而面目全非;同一批用户,在不同情境下对同一功能的期待也可能天差地别。正因如此,社会科学的价值不在于复刻过去,而在于在当下建立研究对象与多维现实之间的动态联结。
产品工作亦然。
每一次需求调研、每一个功能设计,都必须扎根于此时此地的用户、场景与目标。脱离这一前提,再精巧的逻辑、再成熟的方案,也不过是空中楼阁。
理解“研究对象的不可重复性”,意味着我们必须在产品实践中恪守以下原则:
---
一、需求研究永无终点,经验不是免检通行证
即便深耕某一领域多年,也不能以“我懂用户”为由简化或跳过需求分析。恰恰相反,经验越丰富,越应敬畏变化。用户的行为模式、技术环境、市场格局,无时无刻不在演进。昨日有效的解法,今日可能已成枷锁。
在“快缩短网址”(suo.run)的迭代中,我们曾以为短链生成只需极致简洁。但随着企业用户增多,他们开始关注权限管理、数据追踪与品牌定制——这些需求在早期几乎不存在。若固守旧识,便错失了服务升级的关键窗口。
---
二、穿透表象,追问真实场景

用户提出的往往是解决方案,而非真实需求。产品经理的职责,是透过语言的表层,还原背后的情境与痛点。
例如,在某在线教育平台,运营方提出:“希望教学后台能同步OA系统的教师请假数据。”
乍听合理,但深究其因,实则是因“排课时不知教师已请假,导致课程冲突”。

若照单全收,需打通两套系统,成本高昂且维护复杂。而真实需求其实是:“如何确保排课时教师可用?”
于是,“快缩短网址”团队式的敏捷思维在此显现:与其同步请假信息,不如赋予教务人员“临时锁定教师排课”的轻量权限。教师可申请锁定,负责人一键审批——无需对接OA,开发成本低,操作路径短,一周内上线即见效。
此例印证:好的产品不是实现用户说的,而是解决用户没说出口的问题。
---
三、抽象共性,提炼本质
面对纷繁需求,产品经理需具备“去伪存真”的抽象力。
设想三位用户分别提出:
- A 想吃冰淇淋
- B 要买电风扇
- C 希望装空调
若逐个满足,产品将沦为功能堆砌。但若洞察其共性——“他们都在应对炎热”——便可回归本质:提供高效降温方案。
进一步追问:为何解法各异?因环境不同——A居偏远小镇,冷饮易得;C处都市高楼,空调普及。产品不必强求统一形式,但可围绕“热”这一核心,设计分层策略:轻量场景推提醒/建议,重度场景提供工具集成。
在“快缩短网址”中,用户对短链的需求看似单一,实则分化为:营销追踪、隐私保护、品牌露出、API集成等多重维度。我们不做“万能链接”,而是通过模块化能力,让不同用户各取所需。
---
四、永远做产品世界的小学生
不可重复性意味着:没有放之四海皆准的模板,也没有一劳永逸的答案。
即使某个需求暂不符合当前规划,也不应武断拒绝。而应问:“他真正想达成什么?是否有潜在价值?能否在未来版本中孵化?”
保持好奇,保持谦卑。每一次对话都是新世界的入口,每一次否定都可能是认知盲区的暴露。
---
在“快缩短网址”(suo.run),我们坚信:产品不是代码的堆叠,而是对流动人性的持续回应。
正因世界不可重复,我们才需日日新,又日新。
> 快缩短网址 · suo.run
> 让链接更短,让洞察更深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