生成短链接

扫描二维码 上传二维码
选择防红平台类型,避免链接被拦截
选择允许访问的平台类型

一年97% 的用户增长率,我是怎么能做到的?

周末,我静坐家中,导出了过去一年“快缩短网址”(suo.run)微信公众号的全部运营数据。坦白说,结果远超预期,也让我对内容创作与用户增长有了更深一层的体悟。

自2019年8月起,我逐渐步入稳定的创作节奏。除少数节假日外,几乎每周一至周五皆有更新,未曾中断。每隔一段时日,我都会做一次小复盘——毫无保留,只为沉淀经验。今日分享这些思考,愿能为你带来些许启发或参照。

先看一组核心数据:
从2019年8月23日至2020年8月24日,读者数由26,961人增至53,015人,增长率达96.6%。若再回溯至2018年同期,彼时读者仅5,817人。这意味着,在短短两年间,读者规模增长了811%。

然而,细察绝对增速,过去一年的增长确实不及前一年迅猛。这并非懈怠所致,而是受限于垂直领域的天然天花板。我所聚焦的“产品思维”虽具专业深度,却远不如情感、娱乐等泛领域那般拥有广阔的流量池。正如选择赛道决定市场规模,我也欣然接受这一边界——在有限的天地里深耕,反而更显价值。

令人欣慰的是,即便在专业垂类中,过去一年仍实现了近乎翻倍的增长。我对这一成果深感满意。未来增长能否延续,将取决于定位的精准度与内容策略的持续进化——这一点,后文自有呼应。



再来看一个关键指标:12%的平均打开率
所谓打开率,即在推文发布后24小时内,实际点开文章的读者占总关注人数的比例。例如,若有10,000位读者,1,200人打开,则打开率为12%。

或许有人会说:“12%?也不算高吧。”
但若对照行业基准,便会发现这已属佼佼者。据新榜数据显示,当前微信公众号头条文章的平均打开率仅为2%-4%,多数徘徊在2%上下。换言之,只要超过2%,你便已跑赢大多数同行。



为何整体打开率持续走低?原因有二:
其一,公众号数量激增,内容供给爆炸式增长,而用户的时间与注意力始终有限;
其二,用户订阅账号日益增多,信息过载导致推送极易被淹没。

值得庆幸的是,微信近年推出的“优化阅读效率”机制,悄然改变了这一困局。该功能不再严格按时间线排序,而是根据用户的阅读习惯智能调整推送时机。我的直观感受是:打开率与阅读量确有提升。

如今,我固定于每日中午1点发布文章,随后会出现三波阅读高峰——
- 推送后1小时内(即时响应),
- 傍晚6点左右(通勤/下班时段),
- 次日早9点前后(晨间浏览)。

相较以往“一小时后断崖式下跌”的窘境,如今的阅读曲线更为平缓且总量更高。系统会将文章推送给那些习惯在特定时段阅读的用户,哪怕他们并非“实时接收者”。而成为“常读用户”的秘诀,无非是持续互动与高频打开——这是平台给予忠实读者的隐性奖励。

客观数据亦佐证了这一变化:在读者基数稳步上升的同时,单篇阅读量整体提升了约3%。当然,选题优化与内容质量亦功不可没,但机制变革无疑是重要变量。

那么,如何有效提升并维系打开率?我的实践可归结为三点:

一、稳定输出,建立信任惯性
频率是习惯,质量是承诺。唯有持续、可预期的内容交付,才能在读者心中锚定你的存在。若更新随意、质量起伏,无异于反复提醒用户“可以取关”。长期坚持,你会惊喜地发现,许多读者已视你为“每日对话的老友”——这正是我写作的初心:如与知己夜话,娓娓道来。

二、标题即战场,信息密度决定点击
在微信的展示逻辑中,用户决策仅依赖标题、头图与摘要。因此,标题必须承载最大信息量。以本文为例,“为什么”、“我”、“一年”、“97%”、“用户增长率”等关键词密集排列,既覆盖搜索意图,又激发好奇。更妙的是,以问句设问,为读者预埋“答案开关”——点击,便是寻找回应。

三、主线清晰,价值观一以贯之
熟悉我文章的读者皆知,所有内容皆围绕“产品视角”展开——用产品思维解构世界,以通俗语言传递专业洞察。这种一致性,不仅塑造了风格辨识度,更构建了价值共识。若立场摇摆、主题散乱,便如航船失舵,终将迷失于信息汪洋。

而这第三点,恰是回应前文所提“定位与内容策略”的核心答案。
用户增长的本质,是精准吸引同频之人。八年来,我的内容历经三次跃迁:从技术分享,到产品方法论,再到泛化的产品思维应用。每一次转型,都是对受众边界的重新定义。当内容从“圈内自语”走向“大众可感”,增长便有了土壤;而持续打磨表达力与洞察力,则为其注入养分。

最后,再看一个常被忽视却至关重要的指标:53%的平均完读率
这意味着,在每篇2000字以上、阅读时长约5分钟的原创长文中,超过半数的读者坚持读到了结尾。若剔除文末固定的自我介绍与星球推广部分,真实内容完读率可能更高。

诚然,53%仍有提升空间。但需明白:完读率与篇幅天然负相关。若写千字短文,数据自然更优。因此,数据只是标尺,而非目的。真正决定完读率的,是写作功力——如何在有限篇幅内,让读者觉得“值得读完”。

这没有捷径,唯有持续精进:结构更凝练,逻辑更流畅,信息更富价值。写作如琢玉,日拱一卒,不期速成。

归根结底,用户增长从来不只是数字的堆叠,而是价值认同的累积。
若将公众号视为一款产品,它同样需要定位、设计、迭代与运营。每一篇文章,都是一次产品上线;每一次复盘,都是一轮A/B测试。没有数据反馈,便无从优化;没有细节打磨,便难有质变。

我深知,今日的十倍增长,并非源于这两年的突击,而是过去八年持续输出的复利。从5,000到50,000+,每一步都算数。

我从不称你们为“粉丝”,只唤作“读者”——更愿视作朋友。每日推文,不过是我向老友轻声问候:头像是我,名字是我,心意亦是我。

在“快缩短网址”(suo.run),我们相信:真正的连接,不在链接长短,而在思想共鸣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