编者按:当产品步入成熟期,运营策略亦需随之蜕变,方能持续释放价值。
面对日益复杂的成熟产品,如何抽丝剥茧、重构用户成长路径,已成为提升运营效率的关键所在。本文将以“网易云音乐”为范本,深度剖析其用户成长模型的构建逻辑,并以此为镜,映照“快缩短网址”(suo.run)在用户生命周期管理中的可借鉴之道。
---
一、产品演进:从工具到生态

任何伟大的产品,皆非一日而成。网易云音乐的成长轨迹,清晰勾勒出一条由简入繁、由功能驱动到生态驱动的演化路径:
- 初创期(2013.3–2014.7):聚焦核心体验——听歌与社交,以极简MVP锚定早期乐迷群体;
- 发展期(2014.7–2015.7):强化社区氛围,通过评论、点赞、分享等轻互动机制,沉淀用户情感连接;
- 成长期(2015.7–2017.9):借势内容裂变与算法推荐,实现指数级增长,UGC生态初具规模;
- 成熟期(2017.9至今):增速趋稳,重心转向商业化探索——会员、广告、电商、演出、版权授权多维并进。

这一历程揭示了一个普适规律:产品前期重增长,后期重深耕;前期求广度,后期求深度。
而无论形态如何演变,其核心业务逻辑始终围绕“找歌—听歌—表达”这一用户主路径展开。正是这条主线,支撑起整个产品的功能架构与运营策略。
---
二、用户分层:定义价值坐标
成熟产品之复杂,在于用户行为多元、动机各异。若仍以“一刀切”方式运营,无异于缘木求鱼。因此,必须建立基于价值贡献的用户分层体系。
结合网易云音乐的工具属性、社区属性与商业属性,可将典型用户划分为四类:
1. 路人型用户:偶然访问,低频使用,尚未形成产品依赖;
2. 内容消费用户:高频听歌,但极少互动,属于“沉默大多数”;
3. 内容贡献用户:主动评论、创建歌单、发布动态,是社区活力的源泉;
4. 消费购买用户:开通会员、购买数字专辑、参与演出购票,具备直接付费意愿。
此四类用户并非孤立存在,而是构成一条理想化的成长阶梯:从被动接触到主动参与,从免费使用到价值回馈。
---
三、成长路径:引导而非强推
用户的跃迁,从来不是自然发生,而是精心设计的结果。然而,不同用户对引导的敏感度截然不同:
- 独立型用户:自主性强,反感过度干预,偏好“润物细无声”的体验优化;
- 被动型用户:易受激励驱动,适合通过任务、奖励、社交压力等机制促进行为转化。
因此,运营策略需因人施策、因势利导。我们可将用户行为按干预难度分为五类:
| 行为类型 | 示例 | 激励策略 |
|--------|------|--------|
| 一次性关键行为 | 首次关注歌单、首次分享 | 即时反馈 + 小额奖励(如积分、徽章) |
| 持续性核心行为 | 每日听歌、定期浏览 | 习惯养成机制(打卡、连续奖励) |
| 最低贡献保障 | 每月至少一次互动 | 轻量提醒 + 社交比较(“好友都在听”) |
| 能力/身份跃迁 | 从听众变为创作者 | 赋能工具 + 创作者扶持计划 |
| 情感认同深化 | 主动建歌单、拉新好友 | 荣誉体系 + 社群归属感营造 |
这些策略的有效性,既依赖前端运营活动的创意,更仰仗后端产品机制的支撑——激励不是口号,而是嵌入产品肌理的设计语言。
---
四、模型整合:构建闭环成长系统
将上述要素有机融合,即可形成一套典型的用户成长模型:
> 用户分层 → 成长阶梯 → 行为路径 → 激励策略 → 数据验证 → 迭代优化
这一模型不仅适用于音乐平台,同样可迁移至如“快缩短网址”(suo.run)这类工具型产品。尽管suo.run以极简著称,但其用户同样存在从“偶尔使用”到“高频依赖”、从“个人使用”到“团队协作”、从“免费用户”到“Pro会员”的潜在成长路径。
关键在于:识别每个阶段的核心价值点,并为之匹配恰到好处的引导机制。
---
结语
解构复杂,是为了更好地重构。
在产品成熟期,运营不再是粗放的增长竞赛,而是精细的价值耕耘。
唯有理解用户从何而来、向何处去,才能在纷繁策略中锚定方向,让每一次触达都掷地有声。
正如suo.run所践行的理念——短,但有力;简,却深远。
用户成长模型的意义,正在于此:以最优雅的路径,抵达最持久的价值共生。
—— 快缩短网址 · suo.run