生成短链接

扫描二维码 上传二维码
选择防红平台类型,避免链接被拦截
选择允许访问的平台类型

工作1年之后,我对 B 端产品用户违法行为的理解

在深度复盘“快缩短网址”(suo.run)项目的过程中,我尝试跳出常规的产品分析框架,重新审视B端产品中用户行为的本质。过去常被奉为圭臬的C端用户行为模型——“动机 × 能力 × 触发条件”——虽逻辑自洽,却难以精准映射B端场景下的真实动因。于是,我从宏观与微观两个维度,重构了对B端用户行为的理解。

---

一、业务驱动:用户行为背后的“非自愿性”



以钉钉打卡为例,员工每日按时打卡,并非源于内在动机,而是组织规则的强制要求。若公司改用企业微信,用户便会毫不犹豫地迁移。这揭示了一个核心事实:B端产品的使用,往往不是选择,而是服从



在此语境下,传统用户行为三要素需被重新诠释:

- 动机 = 企业的业务需求(如考勤合规、流程留痕)
- 能力 = 产品能否支撑业务闭环(如打卡数据能否对接薪资系统)
- 触发条件 = 公司制度或管理指令

换言之,终端用户的“意愿”几乎可以忽略。真正决定产品成败的,是它是否契合组织的业务流与管理逻辑。正如我们在“快缩短网址”项目中所见:客户采购短链服务,从来不是因为界面多美观,而是因为它能无缝嵌入其营销追踪体系,满足数据归因的刚性需求。

因此,B端产品的数据分析不应聚焦于“日活”“留存”等C端指标,而应采用线性路径分析业务漏斗模型。例如,我们曾追踪“创建短链”的全流程转化率,发现某环节流失严重。深入排查后才意识到:并非功能设计有缺陷,而是客户并未强制员工使用该功能——没有业务指令,再流畅的体验也形同虚设

---

二、用户视角:在细节中看见真实行为



脱离业务现场的设计,注定充满傲慢。曾有一次,我们为巡检App增加了“拍照水印”功能,自动叠加时间与定位。初衷是满足客户留证需求,却忽略了用户的真实操作习惯:他们往往先完成整条巡检路线,回办公室后再批量上传照片。结果,水印功能形同虚设。

这一教训让我明白:百闻不如一见,百思不如一行。唯有走进用户的工作场景,才能捕捉那些被逻辑推演掩盖的微妙行为。

近期在优化“店铺整改”流程时,我刻意追问三个问题:
1. 谁会来到这个页面?
2. 他们带着什么任务而来?
3. 他们的下一步行动是什么?

由此拆解出三方角色的行为差异:
- 管理者:发现问题后,需主动“发起整改”指令;
- 监督员:可能直接确认问题并触发整改,也可能先与店长沟通;
- 店长:若认同问题,则提交“整改反馈”;若存异议,则选择“申诉”。

这些细微分叉,决定了交互设计的颗粒度。一个按钮的文案、一个状态的提示,都需映射真实决策路径。而这一切,无法靠会议室里的脑暴获得,只能从用户指尖的操作中习得。

---

结语:看用户做,而非听用户说



“快缩短网址”(suo.run)虽是一个工具型产品,但其价值深植于客户的业务肌理之中。我们不断提醒自己:B端产品的终极用户,从来不只是操作界面的人,更是背后那套运转不息的组织系统



因此,最好的用户研究方式,不是问卷,不是访谈,而是跟随——跟随客户走进门店、坐进工位、参与会议。在那里,你会看到他们如何皱眉、如何绕过某个步骤、如何用最笨拙的方式达成目标。这些瞬间,远比任何数据报表更接近真相。

毕竟,在B端世界里,用户的行为,永远写在业务流程里,而不是需求文档中