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打造产品与服务的征途中,我们日复一日地谈论“需求”——这个看似寻常却决定成败的核心命题。
何为需求?需求从何而来?为何它如此关键?
因为,一个产品的生与死,往往就系于对需求的理解深浅。
在初创阶段,产品最初的几版需求几乎全由创始人驱动。彼时,老板最贴近用户、最懂市场,产品经理的角色更像是执行者与协作者。商业模式尚在摸索之中,产品的命运完全取决于创始人是否真正洞察用户、理解痛点。借用一句业内箴言:
> 若你所追随的创始人缺乏用户同理心或产品直觉,建议及早另谋高就,莫误前程。
而当产品步入稳定期,商业模式已然清晰,需求的来源便日益多元:用户反馈、数据洞察、战略规划……此时,产品经理的核心使命,是引领产品走向正确的方向,绘制清晰的 Roadmap。而这一切的前提,是捕捉到真实的需求。
那么,如何抵达需求的本质?我们不妨从六个维度深入探讨:
---
一、需求是什么?其本质又是什么?
需求,源于用户,却不止于用户之口。
许多时候,用户无法准确表达所需,甚至未曾意识到问题的存在。真正的洞察,来自于产品经理对行为模式、使用场景与心理动机的系统性观察与推演。
需求的本质,是对人性深处未被满足的渴望的回应。
---
二、需求应从何处来?
答案只有一个:来自对用户背后心理需求的真实理解。
- 面向C端:需沉浸于用户的生活场景,热爱生活、洞察人性、研习心理学。唯有走进他们的日常,才能听见沉默的声音。
- 面向B端:必须深入行业肌理,理解产业链逻辑,厘清决策链中不同角色(老板、员工、采购者)的真实诉求。有时,甚至需要亲自轮岗体验业务流程。
切忌闭门造车。
产品经理不应困守工位,而应走出去——去用户聚集的社区、论坛、评论区、朋友圈;去他们工作与生活的现场,用眼睛看,用耳朵听,用心感受。
---

三、如何获得真正的需求?

#### 1. 基于场景深挖
问自己:
- 用户是谁?
- 在何时、何地、何种情境下产生痛点?
- 现有解决方案是什么?效果如何?
带着这些问题,奔赴用户出现的地方。观察他们在自然状态下的行为,而非依赖问卷或访谈的表层答案。
#### 2. 从人性底层出发
乔布斯曾言:
> “只有深入问题的核心,理解其复杂性,才能找到根本的解决方案。”
他深谙人性——厌恶损失、追求简洁、渴望掌控。
苹果产品无需说明书,孩童亦能上手;滑动解锁、自动安装……这些“简单”背后,是极致复杂的逻辑被优雅隐藏。
大道至简,是最高级的产品哲学。
再看一则经典案例:某汽车租赁公司原规定“还车须加满油,否则扣80美元”,引发大量不满。后改为“若满油归还,奖励80美元”,结果客户主动加满油,满意度飙升,业务反增。
这正是利用了人性中“厌恶损失”与“趋利”的双重机制。
---
四、如何优先管理需求?
资源永远有限,取舍方显智慧。
所有需求应汇入需求池,由产品经理统筹规划版本路线。
优先级判断可依循两大维度:
- 用户价值:是否刚性?是否高频?能否显著提升核心体验?
- 紧急程度:是否影响主流程?是否存在严重Bug?是否关乎信任或安全?
例如,一个非核心功能的小瑕疵,可能不如一个影响支付流程的微小卡顿更需紧急修复。
---
五、需求原则:因时制宜
产品所处阶段,决定需求筛选的准则。
- 早期:聚焦核心用户的核心目标,做减法,保生存。
- 成长期:优化体验,拓展场景,构建壁垒。
- 成熟期:生态协同,平台赋能,追求网络效应。
记住:不是所有需求都值得满足,唯有那些推动用户达成核心目标的需求,才是真正的“刚需”。
---
六、产品需求模型:从可用到生态
一个成熟的产品需求演进路径,通常遵循以下层次:
1. 可用性:确保核心功能稳定、可靠,解决基本问题。
2. 用户体验:打磨交互细节,提升流畅度与情感共鸣。
3. 可扩展性:围绕核心场景,延伸相关服务。如美团从外卖出发,拓展至酒店、打车、买菜。
4. 生态构建:形成供需闭环,实现平台自循环。美团提出“Food+Platform”战略,正是以餐饮为轴心,串联起庞大的本地生活服务生态——海量用户与商家在技术驱动下高效匹配,生生不息。
---
在「快缩短网址」(suo.run),我们深知:每一次点击短链的背后,都是用户对效率、简洁与信任的无声诉求。
我们不做冗余的功能堆砌,只专注于将“缩短”这件事做到极致——快、稳、美、信。
因为真正伟大的产品,从来不是功能最多,而是最懂人心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