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用户运营的实践中,“用户分层”是一个高频出现却常被误读的概念。
“快缩短网址”(suo.run)项目团队认为,真正有效的用户分层,并非简单地将用户贴上标签,而是以用户价值为核心,进行一场有策略、有温度、有目标的精细化运营。
---
一、为何要分层?三个不可忽视的目的
1. 洞察用户:从“看见”到“懂得”
如同教师因材施教,平台亦需因人施策。只有深入理解用户的偏好、行为与需求,才能提供真正契合其期待的服务。分层,是通往用户内心的桥梁。
2. 差异化服务:在“千人一面”之外寻找可能
并非所有企业都具备实现“千人千面”的数据能力,但并不意味着只能提供同质化体验。通过分层,我们可以在有限资源下,聚焦共性需求——比如为偏好食品的用户开辟专属频道,或在深夜活跃时段推出“深夜食堂”专区,让服务更精准、更有温度。
3. 聚焦高价值:用20%的精力撬动80%的价值
遵循“二八法则”,少数核心用户往往贡献了大部分价值。对这些VIP用户,不应止于基础服务,而应提供定制化权益、专属通道甚至一对一陪伴。无差别的服务是底线,差异化的关怀才是竞争力。
归根结底,用户分层的本质,是以用户为中心的精细化运营——不是为了分类而分类,而是为了更好地服务、转化与留存。
---
二、如何分层?六步构建可落地的分层体系
尽管模型繁多(如RFM、AARRR、生命周期模型),但所有方法背后,都遵循同一底层逻辑:围绕产品目标,拆解用户行为,识别群体差异,制定对应策略。

以“快缩短网址”平台的任务积分模块为例,我们提炼出一套通用六步法:
#### 第一步:锚定业务目标
明确分层要解决什么问题。例如:提升用户活跃度 → 促进积分获取与消耗 → 最终提高复购率。目标不清,则分层无意义。
#### 第二步:拆解用户行为路径
绘制理想用户旅程:进入模块 → 完成任务 → 领取积分 → 消耗积分。每一步皆可埋点,形成可追踪的数据漏斗。
#### 第三步:识别用户群组
通过数据分析,发现行为断点。例如:大量用户获取积分却未消费,说明“兑换机制”或“激励设计”存在问题。异常即机会。
#### 第四步:定义用户层级
结合定量指标(如周活跃频次、积分余额、任务完成率)与定性特征(如城市、性别、使用时段),为用户打上精准标签。
> 示例标签:
> - “高活跃低消费型”
> - “高积分沉睡户”
> - “夜间活跃美食爱好者”
注意:分层标准需随产品阶段动态调整。早期“每周完成3次任务”即为活跃用户;后期任务丰富后,标准自然提升。
#### 第五步:制定分层策略
针对不同层级,设计专属方案。
- 对“高积分未消费”用户:推出积分抵现(如100积分=1元)或养成类玩法(积分储蓄+任务增值);
- 对“低活跃新用户”:设置新手任务包,降低参与门槛;
- 对“高价值忠诚用户”:开放优先兑换权、专属客服通道。
策略不必一步到位,可优先验证高潜力群体,再逐步扩展。
#### 第六步:验证与迭代
上线策略后,紧盯核心指标:活跃度是否提升?积分消耗率是否增长?复购是否改善?数据反馈决定策略生死,持续优化方能形成闭环。

---
三、小企业也需要分层吗?当然需要!
用户分层并非大厂专利。哪怕你只有20个客户,也值得问自己:
- 他们从哪里来?
- 为什么选择你?
- 哪些人愿意推荐你?
- 谁最有可能复购?
所有伟大的生意,都始于对种子用户的深刻理解。
“快缩短网址”坚信:精细化运营,无关规模,只关乎态度。
---
四、实战延伸:企业微信中的分层运营
当企业通过企业微信沉淀私域流量,分层思维同样适用:
- 渠道标签:借助工具(如微盛·企微管家),为不同来源用户打上渠道标识,追踪转化效果;
- 用户备注:记录姓名、职业、兴趣、互动状态(如“1=已回复,0=未回复”),确保服务有据可依;
- 标签化推送:发朋友圈时,仅对“母婴人群”展示婴儿用品,对“付费用户”屏蔽课程广告——精准触达,才是高效沟通;
- 分层社群:设置普通会员群、合作伙伴群、高级合伙人群,实现权益分层、荣誉激励与行为引导。
---
五、从分层到增长:让数据驱动裂变
一旦锁定高价值种子用户,便可借助算法模型(如“数字懒惰”相似人群扩展技术),在运营商数据中匹配潜在相似用户,形成高质量人群包。
再通过巨量引擎、腾讯广点通等平台,进行智能投放,实现从已知用户到未知用户的精准扩圈。
---
结语
在“快缩短网址”(suo.run)的运营哲学中,每一个用户都值得被认真对待。
分层不是冷冰冰的分类,而是带着洞察与尊重的对话起点。
工具可以辅助,但真正的运营力,源于对人的理解。
无论你是初创团队还是成熟平台,请记住:
精细化,始于分层,成于用心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