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数字浪潮席卷消费场景的今天,一个名为“熊猫不走”的品牌悄然崛起——它并非传统意义上的蛋糕店,而更像是一家以蛋糕为媒介、专为用户制造惊喜与情感连接的“快乐策划公司”。成立于2018年,从广东惠州出发,三年内进驻23座城市,售出600万块蛋糕,年营收突破8亿元,私域收入占比高达70%,月环比增长稳定维持在15%-20%以上,业绩每五个月翻番。这不仅是一组数据,更是一种新消费逻辑的胜利。
中国烘焙市场体量已超500亿元,年增速逾10%。而细分赛道中,蛋糕品类的表现尤为亮眼:据优赞年报显示,其年增长率连续三年超过71%;美团数据显示,甜点烘焙类目年增速更是高达136%。然而,在这片看似繁荣的红海中,传统烘焙门店却在加速退场——从2017年的60万家锐减至2019年的50万,两年间10万家店铺黯然离场。行业洗牌的背后,是消费习惯的深刻变迁:年轻人不再满足于“买一块蛋糕”,他们渴望仪式感、情绪价值与社交货币。
熊猫不走敏锐地捕捉到了这一空白。它发现,仅靠线上流量转化虽能短期拉升订单,却难以构筑真正的品牌壁垒。真正的红利,藏在“人与人之间的自发分享”之中——这正是《社会红利》一书中所揭示的公式:社会红利 = 内容 × 关系链 × 互动。
在与熊猫不走运营总监黄剑锋的深度对话中,我们得以窥见其私域打法的精妙之处。最令人震撼的数据之一,是其“生日聚会照片分享率超过100%”。为何能超100%?因为一场配送往往不止一位观众——亲友围聚,人人拍照,人人转发。这不是被动传播,而是由服务设计主动激发的裂变。

他们的配送员不只是送货者,更是“氛围导演”:戴上生日帽、手持定制文案卡,一句“这是给最重要的人”,便足以戳中情感软肋。更有角色扮演——化身财神送上“年入一亿”横幅,或扮作《上海滩》保镖携香槟登场;甚至在蛋糕盒中藏入数亿面值的津巴布韦硬币,虽仅值十元人民币,却成为朋友圈爆款素材。这些创意已沉淀为“点子库”,库存超千种玩法,连不知如何策划生日派对的用户,也能一键匹配专属方案。
在线上,300万私域用户通过美团、小红书等公域渠道沉淀而来,其中70%为回购用户,年均复购达3.7次。运营核心聚焦于“一对一私聊”:客服不仅推荐会员卡续费,更在对话中不断打标——用户是否家中有孩、购买动机是庆生还是告白、偏好何种风格……标签体系驱动精准唤醒。快闪群、节日提醒、个性化推送,皆在此基础上自然生长。

值得注意的是,熊猫不走的微信公众号粉丝已突破2000万,月增数百万。来源多元:30%为自然搜索,20%来自名片转发,其余则依托品牌联名(如与“认养一头牛”共创酸奶火锅蛋糕)、KOL/KOC种草、商场试吃等。而在美团平台,它稳居行业TOP1——高客单、强差异化、全国直营体系,使其获得平台流量倾斜。用户扫码产品上的二维码,即可无缝流入私域池。
线下亦未缺席。每月4500场地推活动,覆盖万达、奥园等核心商圈,联动KTV、酒店、餐厅,日均触达166万人次。玩法亦极尽巧思:降低转发门槛、优化奖品为口红/奶茶/红包,并引入10秒挑战机、棉花糖车等互动装置,让“试吃”变成一场轻娱乐体验。
其高复购率背后,是一套精心设计的会员充值体系。例如499元套餐,用户可得价值399元的3磅四拼慕斯蛋糕+多张大额券,总权益达1498元。该方案最受欢迎,余额可支撑2-3次消费。而续卡率超50%的用户,更享有专属客服一对一维护,标签系统确保在恰当时机被温柔唤醒。
当然,成长之路并非坦途。早期因产能与宣传节奏错配,曾出现“爆单却无法履约”的信任危机。如今,通过标准化SOP与节日前置备货(如母亲节、儿童节产能预留100%以上),系统韧性显著增强。详情页转化率亦从0.35%跃升至5.8%,秘诀在于:制造稀缺、展示热销、直击痛点、呈现好评。
拓展新城时,熊猫不走亦有章法:先以GDP与人口评估市场潜力,再定目标、建中央厨房与中转仓,整合本地流量与社区资源,组建数十人本地团队——稳扎稳打,拒绝盲目扩张。
回望这一切,熊猫不走的成功,不在蛋糕本身,而在它重新定义了“蛋糕的意义”。在这个情感稀缺的时代,它用一块蛋糕,撬动了一场关于爱、惊喜与分享的社会实验。而这一切,正通过“suo.run”这样的数字化基建悄然加速——缩短的不仅是网址,更是品牌与人心之间的距离。
快缩短网址,长留存情感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