生成短链接

扫描二维码 上传二维码
选择防红平台类型,避免链接被拦截
选择允许访问的平台类型

逆向思考:会员尽量少运营,甚至不运营

在许多人眼中,会员一旦加入,企业便需频频举办活动以促其活跃,从而挖掘更大价值。
然而,本文提出一种截然不同的主张:会员,最好少操作,甚至不操作。

为何如此?且听我们娓娓道来。

---

01


谈及会员,人们常联想到餐饮、美发、美容等传统服务行业。
但如今,无论品牌大小、行业属性,几乎无一例外地推行会员体系——目的明确:锁定用户,提升复购。

然而,执行层面却参差不齐:
有的仅设金银铜等级,徒有其表;
有的则倾注资源,推出付费Plus会员,试图打造高价值闭环。

但在深入观察众多行业的会员实践后,我们发现一个普遍困境:
- 会员服务日益繁重,人力成本节节攀升;
- 为彰显“权益”,竟将原本盈利的服务免费赠予会员;
- 结果呢?用户是否因会员身份贡献更多利润尚不明确,而原有业务却因此失血。

这不禁令人反思:会员制度,究竟为何而设?



若仅着眼于“增长”二字,或许尚可自圆其说。
但一旦纳入成本、利润率与可持续经营的维度,问题便浮出水面——
会员越做越重,甚至开始亏损。

企业为何甘愿如此?

---



02


我们不禁自问:
是企业对“会员”的理解出现了偏差?
还是运营方式走入了误区?

成为会员,是否必然意味着高强度的人工干预与情感维系?
这究竟是会员的本质,还是企业的一厢情愿?

我们的答案是:
真正的会员运营,应追求“少经营,甚至不经营”,让会员进入“自驱”状态。
企业要做的,不是频繁打扰,而是减少人力投入,增加实质权益的投入——
用真金白银的福利、专属特权与超预期体验,替代繁琐的人工服务。

依据二八法则,20%的高价值会员往往贡献80%的利润。
对这部分用户,满足只是底线,超越预期才是标准

试想:普通用户体验打70分,会员若只提升至75或80分,实属失败。
理想状态应是90分以上——不仅是更好,更是惊喜。

遗憾的是,当下多数企业仍停留在“略好一点”的思维中,
权益设计堆砌而无焦点,既未筛选出真正高价值用户,也未能激发其消费潜力。

于是,“少操作”并非不做,而是践行 “Less is More” ——
以机制代替人力,以规则驱动体验。

---

03


由此,我们提炼出一条清晰的会员运营原则:

> 将80%的人力与20%的预算,用于80%的普通用户;
> 将20%的人力与80%的预算,聚焦于20%的核心会员。

谁创造更多价值,就向谁投入更多资源(尤其是资金)。
因为人力资源极其宝贵,更应投向增量战场——
即:如何高效地将非会员转化为会员。

为何如此分配?
因为普通用户需要情感连接、沟通引导与信任建立;
而会员早已完成这一过程,他们需要的不再是“被说服”,而是被尊重、被优待、被超越期待

在此逻辑下,时间与情感,适用于转化路径;
价格与特权,则专属于忠诚之后。

当信任已然筑成,企业无需再以人力维系关系,
而应通过系统化的规则、自动化的权益兑现,让会员“自在享受”。

---

结语


回到“快缩短网址”(suo.run)的初心:
我们相信,真正的用户价值,不在于频繁互动,而在于无声的信赖与持续的选择

因此,在构建会员体系时,请勿执着于规模与活跃度,
而应致力于:用机制代替人工,用权益兑现信任,用少即是多的智慧,成就高价值用户的自驱生态。

真正的会员,从来都是少数。
不必强求人人入会,只需让入会者,心甘情愿,久久不愿离去。

—— 快缩短网址 · suo.run