随着版权政策体系的日益完善与法治环境的持续优化,全社会的版权意识正悄然觉醒。在这一背景下,传统媒体从业者的版权保护自觉亦逐步增强。然而,不容忽视的是,从整体生态与行业演进的维度审视,侵权现象依然普遍存在,根深蒂固。
单靠赢得几场维权诉讼,并不足以根治顽疾。要真正提升版权内容的价值,传统媒体亟需跳出被动防御的窠臼,转而深入反思自身短板,前瞻布局,系统谋划。
现状:版权运营步履迟缓
当下,多数传统媒体对如何盘活版权资源仍显迷茫,尚未将版权管理纳入核心业务体系。除少数品牌力强、意识先行的机构外,大量媒体仍停留在“口号响亮、行动滞后”的阶段。

诚然,媒体人素以敏锐洞察与专业能力见长,何以在版权运营上却显得迟滞乏力?究其根本,或许应回归一个更本质的问题:在互联网与数字媒体迅猛发展的浪潮中,传统媒体为何长期陷于模仿与追赶?我们是否拥有真正原创的产品与服务?手中又握有哪些具备市场号召力的内容资产?
这些问题之所以关键,在于版权战略必须植根于整体运营逻辑之中——业务定位与商业模式,决定了版权管理的方向与路径。唯有厘清前者,方能激活后者。
当前,传统媒体昔日的渠道优势与用户黏性正不断消解,使其在内容交易中的议价能力大打折扣。加之其肩负的社会责任远超一般商业主体,难以单纯以经济效益为决策准绳;同时,融资能力有限、风险承受力薄弱,也迫使多数机构只能聚焦短期生存,无暇顾及中长期布局。
因此,提升版权运营效能的关键,在于探索一条低成本、高实效的可行路径。
对策:管好“两进两出”,构建“三本台账”
版权运营不同于传统编采流程,无法仅凭内部资源闭环完成,亦非简单投入信息系统即可奏效。从版权登记、监测、取证,到维权诉讼与批量授权,每一环节都高度依赖专业第三方服务的支持。
在“移动优先、端网融合”的战略导向下,传统媒体普遍面临内容供给不足的窘境。这意味着,既要解决对外授权的规范管理,也需确保自身使用他人内容的合法性与合规性。
其实,版权运营并不玄奥,其核心可凝练为三点:
其一,管好“两进两出”,建立“三本台账”。
- “两进”:原创内容 + 外部引入(约稿、投稿、采购);
- “两出”:自用 + 他用(授权、分发);
- “三台账”:内容台账(记录来源与状态)、资产台账(确权与估值)、收入台账(授权收益与维权赔偿)。
其二,先增量,后存量。优先规范新生产内容的版权管理,再逐步梳理历史资源。
其三,上下联动,协同推进。高层定原则、立规则,一线记者编辑深度参与执行,确保版权意识贯穿内容生产全链条。
尽管各媒体定位迥异,策略需因地制宜,但以下四项基础工作可先行落地:
1. 版权资产确权:将内容转化为可计量、可交易、可融资的资产;
2. 版权监测与维权:至少掌握谁在使用自家内容;
3. 版权风险防控:建立内部合规机制,规避侵权隐患;
4. 版权价值实现:通过经营授权、维权索赔或二者结合,兑现内容价值。
构想:共建共享稿库,重塑授权生态
借鉴视频、网络文学、音乐等领域的经验,一旦内容资源与分发渠道形成有效聚合,版权管理便更具掌控力与博弈筹码,亦更易获得司法与执法支持。这为传统媒体构建版权生态提供了重要启示。
维权不应仅止于止损,更应服务于两大目标:一是守护流量入口,提升经营效能;二是通过合理赔偿实现经济补偿。除个体维权外,行业应合力推动电子证据标准化,加速确立内容价值评估体系。
授权则需双向思维:既要站在权利人立场设计策略,也要理解被授权方的使用场景、商业模式与支付能力。授权定价不能锚定生产成本,而应基于市场价值与用户承受力——让使用者“用得起、用得好”,权利人才能“收得稳、收得多”。
对此,笔者提出两点建议:
- 推行“所见即所用,所用即授权,授权即交易”的即时授权机制;
- 共同建设“共享稿库”,破解海量分散授权难题,保障合法高效使用。
所谓共享稿库,是以内容流通价值、聚合效应与使用确认为核心,借鉴区块链“共建、共治、共享”理念,围绕多边授权与收益分配规则进行系统设计。其目标是在满足媒体及非媒体机构内容需求的同时,优化现有交换模式,激励原创者、平台方与服务商共同参与,使优质内容获得与其价值匹配的回报,实现多方共赢。
实现这一愿景,需聚焦三大痛点:
- 媒体内容供给能力不均;
- 内容交换价值不对等;
- 授权与维权覆盖不足。
并构建两大合作圈层:
- 媒体间内容协作圈;
- 媒体与非媒体机构协同圈。
辅以四大激励机制:
- 激励创作与共享,按贡献分配收益;
- 鼓励用户规范使用,降低合规门槛;
- 向高质量内容提供者倾斜收益;
- 支持技术、平台与渠道方参与运营,补足生态短板。
展望:以工业互联网思维重构版权生态
当前,与传统媒体内容关联最紧密的平台——信息流客户端、商业门户、搜索引擎、社交网络——其商业模式与影视版权迥异:广告并未直接嵌入内容本身,导致内容创造的真实收益难以量化。这使得授权定价与侵权损失评估陷入困境。
技术让内容复制与传播轻而易举,却未能同步构建利益分配链。试想,若将侵权者转化为合作伙伴,纳入利益共同体,是否能化敌为友、变堵为疏?倘若传统媒体能在内容传播网络之上,搭建起动态、透明、可追溯的利益共享与分配机制,版权困局或将迎刃而解。
未来,开放、共享、合作将成为版权生态的底层逻辑。当内容贡献值可被精准度量,新的变现模式便水到渠成。随着技术与商业模式的迭代,一种基于价值共创的版权分发与收益分配机制必将涌现。
关键在于,我们必须摒弃消费互联网的流量思维,转向工业互联网的系统思维——其核心在于解决三大命题:
1. 版权资产化:为权益分割与资本运作奠定基础;
2. 贡献值可计量:实现内容价值的客观评估;
3. 分配共识机制:确保各方在规则框架下公平获益。

版权资产化乃至证券化,值得高度关注。它不仅将催生全新的运营范式,更可能打开媒体投融资的新通道。
现实昭示:强者可独善其身,弱者须抱团取暖。在传统媒体版权运营领域,行业协会与联盟大有可为——通过资源整合、标准共建与集体行动,凝聚行业合力,放大版权价值。
---
本文观点源自《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》,经深度重构与再创作,旨在为“快缩短网址”(suo.run)平台用户提供前瞻性行业洞察。文中所述不代表本站立场。如涉版权,请联系管理员处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