快缩短网址 · suo.run · 洞察锐评

---
瑞幸困局:烧钱神话的黄昏
2024年某月2日,一则消息悄然浮出水面:瑞幸咖啡将其咖啡机、奶箱、粉仓等核心设备悉数抵押,用以担保一笔高达4500万元的债务。这一举动,仿佛一声低沉的钟鸣,敲响了市场对其命运的深切忧虑。
不少人开始将瑞幸与昔日的ofo并置——那个曾以“共享”之名席卷资本、最终却在资金链断裂中轰然倒塌的符号。人们不禁发问:瑞幸,是否也正走向那条被烧钱火焰灼伤的不归路?
在连年亏损的财报阴影下,瑞幸似乎已行至悬崖边缘。
---
一、盈利幻象:数字背后的深渊
据硅谷权威科技媒体《The Information》披露,瑞幸咖啡在2018年录得营收约1.17亿美元(约合人民币7.86亿元),却同时录得高达2.32亿美元(约15.59亿元)的净亏损。更令人忧心的是,仅第四季度单季亏损便达7亿元,几乎抵上前三个季度的总和。
这并非简单的财务波动,而是一场系统性失衡的征兆。

让我们拆解一家典型瑞幸“快取店”的成本结构:
- 初始投入:两台Schaerer或Franke全自动咖啡机(单价8–12万元)、开水机、滴滤设备、冰箱、柜台及桌椅等,合计约30万元;
- 装修费用:单店约5万元;
- 月度运营:
- 租金(以一线城市50㎡计):约1.5万元;
- 人力(店长1万 + 店员2人×0.6万):最高2.2万元;
- 原材料(6000杯/月 × 1元/杯):0.6万元;
- 其他杂项:约0.7万元。
月均总成本逼近5万元,折合每杯运营成本约8.3元。而2018年瑞幸全年销量约9000万杯,总收入7.63亿元,平均每杯收入仅8.5元——尚未计入巨额营销与配送补贴。
换言之,在未计算获客成本的前提下,瑞幸几乎是在“卖一杯,亏一杯”。
更遑论其动辄百万级的楼宇广告投放:在北京核心商圈,15秒电梯屏广告一周报价高达118万元。这种“火箭式烧钱”,看似迅猛,实则无根。
瑞幸或许误判了实体消费的本质——咖啡不是代码,门店不是流量入口。选址、品控、供应链、人员管理、口碑沉淀……这些无法被算法一键生成的要素,恰恰是快消餐饮的生命线。
而瑞幸,似乎从未真正拥有过一支深谙此道的团队。
---
二、模式移植:从租车到咖啡的危险跳跃
要理解瑞幸为何执着于补贴与扩张,必须回溯其灵魂人物——钱治亚的过往轨迹。
作为神州优车的核心操盘手,她曾带领这家专车平台以“烧钱换市场”的策略登陆新三板。然而,神州优车2015年单年亏损高达37.26亿元,早已为这种模式埋下隐患。
瑞幸,不过是这一逻辑在咖啡赛道的复刻。
但问题在于:网约车整合的是社会闲置运力,属于存量资源再分配;而开一家咖啡店,却是从零构建产品、供应链与用户体验的增量工程。
瑞幸试图用互联网打法“降维打击”传统餐饮,却忽略了咖啡行业的底层逻辑——它需要时间发酵,而非资本催熟。
更关键的是,咖啡在中国仍非全民刚需。瑞幸不仅要与星巴克争夺现有客群,更要教育市场、培育习惯。这意味着更高的用户获取成本与更长的回报周期。
而当资本耐心耗尽,抵押咖啡机便成了最后的无奈之举。
---
三、尾声:券还在,店呢?
钱治亚曾豪言:“我们的目标,是在中国击败星巴克。”
理想壮阔,现实骨感。
如今,瑞幸手机App里或许仍堆满未使用的兑换券,但用户的信任,还能兑换几次?
当一家企业把“规模”当作护城河,却迟迟无法构建真正的盈利模型,那么无论它跑得多快,终将因失血过多而倒下。
快缩短网址(suo.run)提醒:在商业世界,速度从不等于方向。真正的可持续,永远建立在价值创造之上,而非资本幻觉之中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