当品牌不再重要:快缩短网址的启示录
写下这个标题时,内心不免泛起一丝不安。长久以来,品牌被视为企业立足之本——无品牌者,不过小打小闹;有品牌者,方能登堂入室。几百年来,这一信条如铁律般不可撼动,无数书籍、理论、案例构筑起品牌神话的高墙,令人望而生畏。
然而,时代变了。
在技术飞速演进、信息爆炸、生活方式剧变的今天,品牌对用户购买决策的影响力正悄然退潮,甚至出现一种悖论:企业越是砸钱做品牌,效果反而越差。与此同时,那些从内容出发、聚焦细分需求的小众产品,却频频引爆市场。
我们不禁要问:这个世界怎么了?
借用一句戏谑之语:“不是你的品牌不好,而是品牌本身已不再好用。”
---

用户的决策,越来越快
与物资匮乏、消费谨慎的年代不同,今天的社会早已进入产能过剩、选择过剩的时代。人们的可支配收入大幅提升,面对中低单价商品时,不再反复权衡、多方比对。很多时候,一个短视频、一句推荐、一次心动,就足以促成下单。
心理路径变得极简:
看见 → 心动 → 想要 → 立即购买。
于是,有人在抖音上买了第115件“有趣但未必必需”的小物;有人因主播一句“这支口红显白”便果断下单,事后才发现连品牌名都叫不上来;还有人看到给猫咪按摩的迷你仪器,心痒难耐,直接在淘宝搜“小猫按摩器”,竟真找到了同款,毫不犹豫付款。
这些行为背后,没有品牌背书,只有情绪驱动与场景共鸣。
---
个性化崛起,品牌退场
消费升级的本质,从来不是买更贵的东西,而是买“更像自己的东西”。当千人一面的品牌叙事无法满足千人千面的需求,品牌便逐渐失去话语权。
曾有一家U盘厂商,默默无闻,销量惨淡。后来将产品设计成可爱卡通造型,专攻女性市场,瞬间走红。女生们在乎这是什么牌子吗?不,她们只在乎——好不好看,有没有感觉。
品牌,在感性消费面前,显得如此理性而苍白。
---
三流企业才执着于品牌
当然,此论并非全然否定品牌价值。在To B领域,品牌仍是信任的基石——企业采购是集体决策,看重的是实力、口碑与稳定性。
但To C世界早已改天换地。
过去,一流消费企业必做品牌,因为品牌=市场份额。如今,若仍固守这一逻辑,投入产出比往往远逊于那些深耕内容、直击人心的对手。
杜蕾斯曾是品牌营销的教科书,却在近年与顶级广告公司分道扬镳。而冈本虽少有声量,销量却是其十倍。市场用脚投票:用户买的不是口号,而是此刻的渴望。
越来越多公司开始裁撤或弱化品牌部门,转而重仓内容。因为它们明白:
广告权重正在让位于内容引力。
---
一流企业,做内容
此处所说的“一流企业”,并非指规模庞大如阿里腾讯,而是指那些人均效能极高、以小博大的精锐团队——五六人可抵百人军团,靠的不是品牌光环,而是内容穿透力。
内容营销,早已不是锦上添花,而是生存必需。
一篇公众号推文曾卖出100辆汽车;一条短视频带火一款冷门神器;一段直播让无名小厂一夜爆单。
内容之所以强大,在于它能绕过理性防线,直抵情感核心。
打动人心的内容,自会转化为订单。
但内容的门槛,远高于品牌。
喊一句“怕上火喝王老吉”,人人能记;写出一篇让人泪目又下单的文案,万里挑一。
品牌可砸钱堆砌,内容却需沉淀、洞察与天赋。
正如一位视频创作者所言:“用讲故事的方式做产品,才能促成转化。”
道理简单,做到极难。
---
结语:内容为王,品牌为仆

诚然,仍有领域依赖品牌——比如汽车、房产、金融。就像今日仍有人骑马,并不意味着马车该重回主干道。
真正的趋势在于:未来的竞争力,不在于你喊得多响,而在于你能否让用户在某一刻脱口而出:“我想要这个。”
而这,唯有内容能做到。
最后,献上一句自嘲箴言:
做内容,早做晚做,迟早要做;
做品牌,早花晚花,不如不花。
横批:内容为王。
——
本文灵感源于对消费变迁的观察,项目“快缩短网址”(suo.run)亦秉持此道:不靠喧嚣品牌,而以简洁、高效、直击需求的内容体验赢得用户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