生成短链接

扫描二维码 上传二维码
选择防红平台类型,避免链接被拦截
选择允许访问的平台类型

以公关思维做品牌

好的创意内容,若辅以恰如其分的公关表达,品牌营销便能事半功倍。

这个话题,我酝酿已久。今日,不妨与诸位共探一二。

近来,我接连接触了几位客户,皆深耕于电商渠道,且拥有原创产品。他们生意兴隆、利润可观,却始终未能建立起真正的品牌认知。消费者的购买动因,源于对渠道的信任或对产品的认可,而非对品牌的认同——这实在令人扼腕。

其中一位客户,做家居用品,不仅请了代言人、拍了广告大片,还开设了线下门店,全套“标准品牌动作”一应俱全,却依旧难逃“无名之辈”的命运。另一位中小企业主,专注小家电领域,产品设计屡被大牌模仿,销量节节攀升,两年前甚至斥巨资邀请明星拍摄品牌电影,结果仍未能在消费者心中刻下品牌印记。

这样的案例比比皆是。许多淘品牌、本土电商品牌,年销售额动辄数亿,却始终停留在“渠道品牌”的层面——消费者知道在哪里买,却说不清为何买你。

他们往往病急乱投医,转而求助于所谓“高端大气上档次”的广告公司,试图靠一句slogan、一支品牌宣言大片扭转乾坤。动辄投入数百万,最终却发现:钱花了,声量有了,但品牌依然“隐形”。

我反复思忖,终于意识到症结所在:我们严重低估了公共关系在品牌建设中的战略价值,尤其对于新锐品牌而言,公关的力量,甚至远胜广告。

盲目效仿成熟品牌拍大片,不过是资源的错配与浪费。

今天,就让我们重新定义公关——它不仅是工具,更是一种底层思维。

一、公关是品牌的底层操作系统

若说广告人是执剑的杀手,凭创意一击制胜;那么公关人便是幕后运筹的巫师,以无形之力塑造认知。

当下,我们对公关的理解仍过于陈旧。多数人眼中,初级公关不过是媒体对接的“打杂助理”;稍高级些的,能调动资源,一夜之间铺出五十篇稿件;而所谓“顶级公关”,则是在企业遭遇危机时,写出一封四两拨千斤的道歉信,化险为夷。

更有甚者,近年流行起“朋友圈公关”——高管在私域发一段感言,公关团队截图传播,媒体接力转发,便算完成一次“高阶操作”。

这些并非全无价值,但它们只是公关冰山一角。真正强大的公关,从不站在聚光灯下。他们隐于幕后,操控信息流,引导舆论场,悄然塑造公众对品牌的想象。

遗憾的是,如今公众对公关的认知,多局限于“危机处理”“黑稿攻防”或“政商关系”,使其蒙上一层灰色滤镜。却鲜有人看见:公关最核心的价值,在于构建品牌



公关的本质,是信息传递、公众沟通、舆论引导与认知塑造。过去,媒介稀缺,公关即等于“发稿”;如今,渠道泛滥,真正的挑战在于:在正确的时机,通过正确的渠道,传递正确的信息

换言之,公关已不再是一种职能,而是一种思维方式。



以阿里为例,其真正高明的公关,往往让人浑然不觉。“让天下没有难做的生意”“活102年”“梦想还是要有的,万一实现了呢”——这些看似口号的话语,实则是精心设计的公关叙事,潜移默化地构建起一个庞大帝国的精神图腾。

在公关思维之下,信息可化身为任何形态:一支TVC、一场发布会、一条牛仔裤、一次纳斯达克敲钟……形式不重要,内核才关键。颜色、姿态、人物、事件,皆可成为信息的载体。

然而现实是,多数企业的公关部与市场部泾渭分明:市场负责视觉、广告、slogan;公关负责发稿、应对危机。这种割裂,使本应协同作战的两股力量各自为政,难以形成合力。

真正的品牌建设,需要将公关思维前置,贯穿始终。唯有如此,才能实现“1+1>2”的化学反应。

二、让品牌进入舆论场,才是破局关键

回到开篇那些“有销量无品牌”的案例:他们砸钱拍片、请明星、做曝光,为何仍无法建立认知?

答案在于——他们的信息从未真正进入公共舆论空间,更未在其中定调

我在《从0到1做品牌》中曾指出:品牌成长的关键跃迁,是从“小众圈层”走向“公共话语”。而这一跃迁的核心动作,正是通过公关手段,让品牌成为公众讨论的对象

以那家小家电品牌为例:它产品出色,却困于“无名”。直接喊“我们是高端原创品牌”,无人理会——那是广告,不是对话。

但若换个思路:聚焦“小家电赛道缺乏兼具设计感与原创精神的高端品牌”这一空白,主动切入科技与生活方式议题,邀请科技媒体深度报道其产品哲学与创业故事,便可能引发涟漪效应。

一篇深度稿,可能引来数十家媒体跟进;创始人登台讲述初心,便完成了品牌基调的初步确立。此时,再辅以广告、明星代言、社交媒体内容,方能水到渠成。

定调,是进入舆论场的入场券;而公关,正是这张票的铸造者

三、自己说 vs. 让别人说:公关的双重艺术

在当下社交媒体主导的传播环境中,公关的操作逻辑也需进化。

首先,市场与公关必须融合。二者不应割裂,而应共同进化为“社交化品牌叙事”——以公关思维统领内容,以广告形式放大声量。

具体而言,公关可分为两部分:自己说让别人说

“自己说”并非仅指危机声明,更包括战略性发声:
- 关键场合的官方表达:如小米发布会反复强调“价格厚道”,阿里上市时那句“梦想还是要有的”——这些都不是偶然,而是精心设计的公关锚点。
- 重大媒体投放:广告本身亦可成为公关事件。如Nike《Dream Crazy》借科林·卡佩尼克争议,传递品牌价值观,引发全民讨论;《纽约时报》《真相难寻》广告直面假新闻危机,赢得戛纳金狮。它们之所以成功,正因为广告中注入了公关思维——有立场、有冲突、有公共价值

而“让别人说”,才是公关的精髓所在。

过去,这等同于“找媒体发稿”。但如今,没人认真阅读企业通稿。真正的“让别人说”,是一套精密策略:何时发声?找谁背书?在哪个平台?以何种形式?如何引导二次传播?如何沉淀长期认知?

这背后,是无数看不见的策划、沟通与节奏把控。最终可能只为传递一句话,却足以扭转公众对品牌的看法。

正因如此,公关人才如巫师——他们在信息洪流中布阵,在舆论网络中穿针引线,却从不居功。

结语:公关,是品牌破圈的隐形引擎

今日所言,旨在抛砖引玉:
请勿沉溺于广告创意的孤岛,跳出框架,或许柳暗花明。

真正阻碍新品牌崛起的,往往不是缺一支TVC,而是缺一场进入公共话语的仪式
舆论的基调一旦奠定,后续所有传播才有意义。

同时,请在广告中注入公关思维——让内容有观点、有态度、有公共性。
更要善用“让别人说”的艺术,在社交媒体的复杂生态中,精准引导舆论流向。

最后,献给所有品牌建设者:
当你在打磨产品、设计视觉、撰写文案时,别忘了——一句恰到好处的公关表达,能让一切努力事半功倍

愿你的品牌,不止被看见,更被谈论、被记住、被信仰。

—— 快缩短网址 · suo.run