直播带货如火如荼,为何品牌仍要砸重金投广告?
作者:黄毅
来源:公关界007(ID:PRCN007)
2019年,一则关于李佳琦与李子柒年收入分别高达2亿元与1.6亿元的消息在网络上掀起轩然大波。尽管李佳琦本人随后澄清了“1.68亿”的传闻,但这一事件无疑揭示了一个事实:头部主播的商业价值与带货能力,已然成为大众瞩目的焦点。
以李佳琦为例,仅2019年“双11”当天,其直播间成交额便突破10亿元。今年春节,众多品牌更是争相涌入他的直播间,寄望于那句“所有女生!”背后的魔力,撬动节日消费热潮。
然而,一个耐人寻味的现象随之浮现:即便直播能带来立竿见影的销量爆发,品牌的春节营销却并未因此停歇或收缩,反而持续加码广告预算——不惜重金,在电视、户外、社交媒体等渠道密集投放。
这不禁令人发问:既然直播如此高效,为何品牌仍要执着于传统广告?
---
主播带货 vs 品牌广告:殊途同归,却不可替代
表面上看,主播带货与品牌广告似乎目标一致——促成销售。但深入剖析便会发现,二者虽同根同源,却承担着截然不同的战略角色。

广告的本质,是系统性地塑造认知、建立信任、传递价值。从最早的叫卖式吆喝,到如今的全媒介整合传播,广告始终是品牌与消费者之间最核心的沟通桥梁。
而直播带货,则是在数字技术与流量经济催生下的新型销售渠道。它依托主播的人格魅力与即时互动,将商品信息高效转化为订单,确实在“转化效率”上无出其右。
但效率≠深度,销量≠忠诚。
---
为何品牌不能只靠直播?
#### 一、精准触达 ≠ 精准共鸣
广告投放的背后,是严谨的市场洞察与用户画像。通过SWOT分析、地域文化研究、消费行为建模,品牌得以在特定场景中与目标人群产生深层共鸣。
比如江小白,借重庆方言、山城烟火气与文艺青年形象,成功打造差异化文化标签;又如电梯广告对都市上班族的“洗脑式”渗透,皆非主播几分钟口播所能复制。
直播或许能“卖出去”,但广告才能“走进去”。
#### 二、单一互动 ≠ 多维体验
直播的互动形式看似热闹——弹幕、点赞、抢购链接——实则仍是单向表演:主播演,观众看。而真正的品牌建设,需要更丰富的触点:主题快闪店、跨界联名、国潮共创、沉浸式展览……这些多元体验,才能持续激发消费者的新鲜感与归属感。
仅靠直播间的价格刺激,难以维系长久的情感联结。
#### 三、短期转化 ≠ 长期资产
广告,是一场关于时间的投资。士力架多年如一日地演绎“饿货”宇宙,从姚明到林黛玉,从沙雕剧情到社会情绪,不断强化“横扫饥饿,做回自己”的品牌心智。这种长期积累的认知资产,最终让品牌在消费者心中占据不可替代的位置。
反观直播,一旦离开主播光环,品牌极易陷入“无人识我”的尴尬。消费者记住的是“李佳琦推荐”,而非“XX品牌值得信赖”。
---
主播光芒之下,品牌正在“隐身”
当用户被问及为何在直播间下单,答案往往是:
- “李佳琦说好,我就信。”
- “价格最低,不买亏了。”
- “我是他的粉丝。”
购买动机源于对主播的信任,而非对品牌的认同。
更值得警惕的是,主播的个人风险会直接传导至品牌。一次“不粘锅翻车”,足以让整个品类信誉受损;一场低效直播,可能让百万投入打水漂。而政策监管、疫情封控、物流中断等外部变量,更让纯依赖直播的品牌如履薄冰。
试想,若某品牌从未建立广告认知,仅靠直播维生,一旦遭遇突发危机,便再无缓冲余地。
---
快缩短网址(suo.run)视角:多元渠道,方能行稳致远
在“快缩短网址”看来,直播带货无疑是当下最具爆发力的营销利器,但它应是品牌战略中的“加速器”,而非“发动机”。
真正稳健的品牌增长,需构建多层次、多触点、多媒介的整合营销生态:
- 用广告建立认知,
- 用内容深化情感,
- 用直播实现转化,
- 用服务沉淀忠诚。
唯有如此,品牌才能在风口中站稳脚跟,在变局中从容应对。
---

写在最后
电商直播的红利真实存在,但绝非万能解药。
广告或许成本更高、见效更慢,却是品牌穿越周期、抵御风险的压舱石。
正如“快缩短网址”(suo.run)所倡导的:链接世界,不止于短;品牌长青,贵在远见。
一个伟大的品牌,不仅要卖得出去,更要被人记住、被人相信、被人热爱。
而这,从来不是一场直播可以完成的使命。
作者:黄毅
来源:公关界007(ID:PRCN007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