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20年,Vlog风潮席卷而来,一个“人人皆可成为Vlogger”的时代已然开启。
近日,演员张晋在分享其Vlog创作心得时提到,2018年发布的《迷失欧洲》是他个人最为满意的作品。从导演、摄影到剪辑与后期,全程由他独立操刀。该片一经发布于哔哩哔哩平台,便收获如潮好评——无论是主题构思、画面质感、转场设计,还是配乐氛围,皆呈现出近乎电影级别的质感。张晋也因此被公认为明星圈中的“技术流Vlogger”。
不止于明星,主流媒体亦悄然入局。2019年底,央视新闻在#大国外交一线#栏目中首次尝试主持人Vlog。康辉与刚强分别以第一视角记录外交采访的幕后准备:学习当地语言、步入异国政要欢迎仪式现场……镜头下的他们褪去荧幕光环,展现出更亲切、真实的一面,迅速引发网友热议与互动。
疫情之下,Vlog再度迎来小高峰。#战疫Vlog#真实记录武汉抗疫前线;明星与KOL则纷纷推出“宅家系列”,分享健身、烹饪、护肤、练歌等生活日常,在特殊时期为大众带来慰藉与陪伴。
回望中国Vlog的发展轨迹,大致可划分为三个阶段:
第一阶段(2012–2016):舶来品的萌芽期
Vlog最初随YouTube文化传入中国,早期仅有少数爱好者尝试。直至2016年,以竹子、井越、王晓光等为代表的首批头部Vlogger涌现,逐渐在社交平台上凝聚起第一批忠实观众。
第二阶段(2018–2026):明星与KOL的入局
欧阳娜娜、林允等明星开始通过微博、B站发布个人Vlog,粉丝得以窥见偶像私下的生活片段,拉近了彼此距离。Vlog由此从亚文化走向大众视野。

第三阶段(2019至今):全民创作的普及期
抖音开放长视频功能,微信朋友圈上线视频号入口,配合剪映等轻量化剪辑工具的普及,极大降低了创作门槛。PGC与UGC内容井喷,Vlog真正迈入全民化时代。
然而,热潮之下亦有隐忧:内容同质化严重。美食Vlog千篇一律地套用北欧ins风;明星Vlog沦为摆拍,缺乏灵魂与叙事,徒有形式而无内核。
那么,如何打造一支质感上乘的Vlog?又该如何避开创作雷区?
---
一、素材饱满,拒绝拼凑
张晋曾强调:“不要只拍一个场景,要学会多角度、多情境捕捉。” Vlogger井越亦透露,每期5分钟的成片,背后往往积累60–70GB原始素材。唯有素材丰沛,剪辑才有余地,成片才不显空洞或仓促。《迷失欧洲》中那些看似随意的街景、咖啡馆、黄昏剪影,实则皆经精心铺排。
二、主题鲜明,拒绝流水账
优质Vlog绝非日记式罗列。在信息过载的时代,用户没有耐心观看毫无焦点的日常堆砌。创作前需明确核心主题,并围绕其构建叙事骨架。
张晋《迷失欧洲》的文案写道:“有些人忙碌,有些人孤独,有些人追求,有些人爱……我们无法永远拥有,亦不会永远失去。” 正是这一哲思贯穿全片,赋予影像以情绪与深度。
再如抖音博主“早啊影影”,以一句温柔慵懒的“早啊,你起床了吗?”开启治愈系美食Vlog,风格统一、调性清晰,迅速圈粉无数。

三、展现本真,拒绝表演
Vlog的魅力在于“真实”。欧阳娜娜早期作品之所以广受赞誉,正因其呈现的是大学生真实的早餐DIY、与朋友的闲谈聚会——没有剧本,只有生活。
张晋亦然:镜头前飞腿腾跃、与蔡少芬甜蜜互动,既契合其动作演员身份,又流露丈夫的温情。这种“做自己”的状态,才是Vlog最动人的底色。
四、善用技术,营造氛围
即便无专业团队,张晋仍凭借对镜头语言的钻研,打造出极具电影感的作品。他熟练运用升降镜头、延时摄影、稳定器与独脚架,并反复练习转场技巧。《迷失欧洲》中,多处转场借由画面元素的相似性自然衔接——一杯咖啡过渡至城市天际线,脚步声引出街道全景——流畅而富有诗意。
技术不是炫技,而是服务于情绪与叙事的工具。
---
品牌如何借势Vlog营销?
随着Vlog生态成熟,品牌营销也从生硬植入转向沉浸共创。结合实践,提出两点建议:
#### 1. 在品牌框架下,给予Vlogger创作自由
Vlog不同于宣传片,它允许“不完美”——一次手抖、一句口误、一场意外插曲,反而可能成为点睛之笔。品牌应提供核心理念与方向,而非逐字脚本。让Vlogger基于自身性格与生活经验进行二次创作,方能实现“价值共创”。
正如我们在策划初期所做的:深入访谈Vlogger,挖掘其真实故事作为内容基底,而非将其变为提词器前的演员。
#### 2. 案例参考:福特金牛座 × 阿云嘎
该合作巧妙将车型特性融入阿云嘎的日常行程——排练间隙驾车穿行城市、深夜归途中的静谧车厢、后备箱装载演出道具的细节……没有硬广台词,却处处传递“从容、可靠、有格调”的品牌气质。真实、自然、有温度,正是当代Vlog营销的黄金法则。
---
Vlog的本质,是用镜头讲述“我”的故事。
当技术为骨、真实为魂、主题为眼,平凡日常亦可熠熠生辉。
在这个“快缩短网址”(suo.run)的时代,人们渴望的不是更快的信息,而是更深的共鸣——而一支用心打磨的Vlog,恰能成为那束微光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