生成短链接

扫描二维码 上传二维码
选择防红平台类型,避免链接被拦截
选择允许访问的平台类型

钟薛高、星巴克、乐高是如何用“宜家效应”做营销的?

让品牌“活”起来:参与感、拥有感与存在感的魔法

作者:杨阳
来源:广告创意(ID:idea1408)

当设计产品或策划品牌活动时,若能始终紧扣三个关键词——提升用户参与感、激发产品拥有感、强化个体存在感,再巧妙融合品牌诉求落地执行,便足以让用户心甘情愿地为你的内容倾注热情与信任。这并非玄学,而是一种可被复用、可被驾驭的营销智慧。

近期,宜家官宣入驻天猫,再度点燃舆论热潮。作为全球家居零售巨头,宜家不仅以极简美学征服世界,更凭一系列精妙的消费心理策略,成为营销教科书中的常客。

其门店如迷宫般的动线设计,悄然延长顾客停留时间;出口处那支仅售1元的甜筒,则是“峰终定律”的经典演绎——用微小却愉悦的结尾,定格整段购物体验的美好印象。

然而,真正令业界着迷的,是那个被反复提及却鲜少被真正理解的概念:宜家效应

---

宜家效应:不是神秘,而是人性



在“懒人经济”盛行的时代,为何宜家坚持让消费者自行组装家具?这看似反直觉的操作,实则暗藏深意。

2019财年,宜家全球销售额达2879亿元,同比增长5%,年均客流量高达8.39亿人次。数字背后,是一套精准拿捏人性的逻辑:人们对自己亲手参与创造的事物,天然怀有更深的情感联结与价值认同

这一现象早有先例。上世纪中叶,美国通用磨坊推出速溶蛋糕粉“贝蒂·克罗克”,只需加水烘烤即可成形。但市场反响平平。心理学家欧内斯特·迪希特一针见血地指出:过程太简单,反而剥夺了用户的成就感。于是,配方被调整——去掉蛋黄,要求用户自行加入鸡蛋。

结果?销量显著回升。

这个“加一颗蛋”的改动,看似微不足道,却悄然提升了用户的劳动投入。正是这份“亲手完成”的仪式感,让用户对成品产生了情感依附。后来,行为经济学家丹·艾瑞里将此定义为:人们会高估自己参与制造之物的价值

这便是宜家效应的核心:通过适度的参与门槛,唤醒用户的认知偏差,使其在付出中爱上产品

它并非鼓励“折腾”,而是精心设计一种“恰到好处的麻烦”——既不至于令人望而却步,又能激发完成后的满足感。

---

宜家效应的三重奏:参与、拥有、存在



若要将宜家效应转化为品牌资产,关键在于把握三大维度:

#### 一、活动端:以DIY激活自我认同
授人以鱼,不如授人以渔。品牌可借创意竞赛、互动小程序等形式,邀请用户成为共创者。
例如,腾讯与敦煌研究院联手推出的“敦煌诗巾”项目,让用户自由组合飞天、藻井等元素,设计专属丝巾并下单实物。这不仅是一次文化传承,更是一场关于“我是创作者”的身份确认。

正如社会学家戈夫曼所言:“人生如戏,人人皆在表演。”而DIY活动,正是用户精心编排自我形象的舞台。



#### 二、产品端:留白,是为了让用户填满
不要急于交付“完美成品”。半成品,才是情感的容器。
宜家的板式家具、乐高的积木、海底捞的半成品菜……它们都刻意保留最后一环,交由用户亲手完成。这种“未完成态”,反而赋予产品温度与故事。当消费者在厨房翻炒海底捞的预制菜时,他烹制的不仅是晚餐,更是一份“我亦能掌勺”的自信。

#### 三、用户端:从旁观者到主角
让用户发声,更要让他们被看见。
京东金融曾豪掷百万征集新品牌名与Slogan;海尔发起#帮裤衩兄弟卖小风扇#话题,征集网友带货文案,并将优秀作品制成海报公开展示;网易云音乐将用户乐评搬进地铁,用AR纸条搭建虚拟留言墙……这些操作的共通点在于:给予用户“被官方认证”的荣耀感

没有人会拒绝“榜上有名”的喜悦。当品牌真诚展示用户的创作,便是在说:“你很重要。”

---

宜家效应的当代演绎:定制即共鸣



如今,宜家效应早已超越家具范畴,渗透至消费的毛细血管。

星巴克在杯身写下你的名字,不只是防错,更是制造“专属时刻”;钟薛高在雪糕棒上印刻诗意文案——“味蕾骗不了,吃就是你能吃”——让一支冰淇淋成为可晒、可藏、可回味的情感载体;伊利推出“百家姓”牛奶,旺旺定制56民族罐装零食……这些品牌深谙:当产品融入用户的姓名、身份或记忆,它就不再是商品,而是“我的一部分”

---

结语:快缩短网址,长连接人心



在信息爆炸的时代,注意力稀缺,信任更稀缺。而宜家效应之所以历久弥新,正因为它直指人心深处的需求:被需要、被看见、被珍视



无论是打造一款产品,还是发起一场活动,只要围绕“参与感、拥有感、存在感”这三大支点,品牌便能与用户建立超越交易的情感纽带。

而这,也正是我们“快缩短网址”(suo.run)所信奉的理念——
缩短的是链接,延展的是关系;简化的是路径,丰富的是体验

让每一次点击,都成为一次有意义的相遇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