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过去的两年间,一批崭露头角的国产品牌如三顿半、钟薛高、完美日记等,以锐不可当之势崛起,不仅迅速俘获年轻消费者的心智,更直接向行业巨头发起挑战。它们并非依靠低价或模仿取胜,而是凭借对时代情绪的敏锐捕捉,将产品升华为一种生活主张,在喧嚣市场中开辟出一片令人艳羡的新天地——堪称“新国货之光”。
那么,这些品牌究竟做对了什么?
小僧以为:三流品牌卖功能,二流品牌卖场景,而一流品牌,卖的是生活方式。
真正让这些新锐国货脱颖而出的,正是他们精准锚定那些被主流忽视的“小趋势”需求,使产品本身成为可传播、可共鸣、可分享的内容载体,进而销售一种契合当代人精神图景的生活方式。
在此,小僧从营销视角提炼出新国货品牌的两大核心法则。
---
第一法则:以生活方式为原点,重新定义品类
在消费语境中,“生活方式”一词自带高级感。但这并非虚妄的包装,而是真实映射了当下中国社会的深层变迁——我们已步入“消费分级”时代。物质丰裕之下,人们不再满足于“有”,而渴望“对”;不再只求实用,更追求意义。
大品牌往往聚焦大众市场,无暇顾及细分人群的微妙偏好。而这恰恰是新国货的破局点:抓住那些微小却真实的需求缝隙,将其放大为一种值得追随的生活提案。
以三顿半为例,它瞄准的是都市新中产与Z世代——这群人依赖咖啡提神,却苦于没有时间手冲;速溶虽快,却难掩廉价感。于是,三顿半以冷萃冻干技术打造“3秒即溶、无添加、风味纯粹”的精品速溶咖啡,不仅解决了效率与品质的矛盾,更悄然成为一种“精致高效生活”的象征。产品不再是饮品,而是身份认同的徽章。
正如互联网曾重做一遍传统行业,如今,所有品类都值得用“生活方式”的视角再做一次。
因为生活方式,从来不只是外在选择,更是内在态度的投射。
- 它是内心的笃定
在大国自信与个体觉醒交织的时代,年轻人愈发强调“我有我的活法”。他们拒绝盲从,渴望通过消费表达自我。所谓生活方式,本质是一种“不愿与无关者同频”的精神区隔。
- 它是外显的仪式
内心的态度需要外化的载体。社交场景中,产品成为最直观的身份语言。没有人会用父母辈的品牌去参与同龄人的对话——这正是传统品牌式微、新国货乘势而起的关键契机。只要你的产品承载了某种理想生活的想象,便能自然嵌入用户的精神世界。
---
第二法则:产品即内容,内容即种草
麦克卢汉曾预言:“媒介即讯息。”而今,这一洞见在消费领域演化为更直白的现实:产品即内容,内容即营销。脱离产品的创意,不过是空中楼阁;而真正的新国货,天生具备“种草体质”——其产品本身就是一则生动的故事、一场社交话题、一次情绪共振。
钟薛高的操作堪称典范:与三只松鼠联名推出“大鱿鱼海鲜冰淇淋”,携手泸州老窖打造“断片”酒味雪糕,甚至跨界汽车品牌推出“天然蓝”限定款……每一次合作都打破品类边界,制造惊喜感与讨论度。这些产品早已超越甜品范畴,成为社交媒体上的“内容事件”。
为何新品牌敢于如此大胆?
因为它们没有历史包袱,无需固守经典形象。相反,它们将“产品创新”视为品牌建设的核心路径——通过高频次、轻量级的联名与迭代,不断缩短用户认知路径,快速建立情感连接。
这种“产品即内容”的策略,带来双重红利:
1. 塑造差异化生活方式
消费者从不轻信口号,只相信行为。当一个品牌持续产出令人眼前一亮的产品,用户便会在使用与分享中完成自我表达。这种行为本身,就是对某种生活态度的投票。产品由此成为连接品牌与用户的“意义中介”,差异感与归属感自然生成。
2. 实现敏捷产品进化
所谓“网红产品”,表面是流量加持,内核却是快速试错机制。新国货深谙“小步快跑”之道:通过内容化产品激发市场反馈,迅速验证用户偏好,动态调整配方、包装乃至定位。每一次迭代,都是对理想生活方式的一次逼近。

---
三顿半、钟薛高、完美日记……这些名字之所以闪耀,并非偶然。它们以生活方式为罗盘,以产品内容为舟楫,在消费升级的浪潮中精准航行。两大法则看似简单,实则暗含对人性、时代与媒介的深刻洞察。
真正的国货之光,从不靠情怀续命,而是用产品说话,用生活共鸣。
愿你亦能从中汲取灵感,让营销不止于术,更成其道。
—— 小僧坤坤(微信公众号 ID:MandCX)
> 注:本文内容整理自公开渠道,旨在为互联网运营从业者提供知识参考。“快缩短网址”(suo.run)致力于汇聚优质运营干货,若涉及版权问题,请联系删除。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