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专业经验日益沉淀的过程中,不少人开始误以为营销行业的天花板较低,远不如科研领域那般倚重硬核技能。然而,真正深入其中便会发现:营销之道,实则幽深莫测,既无标准答案,亦少可量化的参照系。

文 / 桓某(微信公众号:乙方思维)
在甲方主导的品牌市场沟通体系中,内容固然是核心,但渠道同样举足轻重。自传统媒体时代落幕以来,消费者的注意力早已大规模迁徙至移动互联网与新媒体平台。主流品牌顺势而动,在这片新流量沃土上展开激烈角逐。
依托大数据的精准赋能,新媒体传播不仅触达更准,效果也更具可衡量性。市场竞争愈是白热化,细分便愈是精细化。以投放渠道为例,继KOL之后,“圈层营销”催生了KOC这一新角色。每当行业术语更新换代,广告人的PPT便迅速跟进——仿佛KOL已成昨日黄花,KOC才是当下正解。
果真如此吗?未必。在我看来,KOL与KOC并非替代关系,而是互补共生:前者声量宏大却稍显疏离,后者贴近用户却影响力有限。关键在于如何因势利导、择优而用。
在此,不妨先厘清一个根本命题:
品牌广告 vs. 效果广告
常言道“品效难兼”,一部广告片若试图同时承载品牌塑造与即时转化,往往两头落空。二者出发点本就不同:品牌广告着眼长期心智占位,效果广告聚焦短期转化效率。
有趣的是,当“KOL已死、KOC当立”的论调甚嚣尘上时,另一种声音也随之浮现——“品牌广告正在衰落,效果广告全面崛起”。这实则是市场焦虑下的病态投射。品牌广告从未过时,只是新锐品牌因资源所限,过度执着于每一笔预算的即时回报,从而陷入对终端流量的疯狂争夺。
长此以往,后果堪忧:新品牌未及成长便已“早衰”,而老牌强者则愈发稳固。试问,为何格力能稳坐“国民品牌”之位?为何它频频亮相央视春晚?正因为其深知:央视带来的不仅是曝光,更是公信力与权威感的加持。
反观当下,若一个品牌仅活跃于朋友圈、社群或信息流末端,又怎能建立起消费者深层的信任?正因如此,我们在探讨KOL与KOC时,必须回溯至品牌广告与效果广告的本质差异——前者恰是后者的缩影与载体。渠道从未过时,关键在于是否与沟通目标精准匹配。
---
如何发挥KOL的价值?

切勿低估头部KOL的流量势能。如今成熟的KOL背后,往往配备专业的内容团队与完整的营销链路,其创作体系化、人设鲜明、转化路径清晰,绝非简单以粉丝数可衡量。
更重要的是,KOL代表的是垂直圈层的话语权。即便数据存在水分,其在特定人群中的影响力依然真实存在。品牌故事虽由企业书写,但最终由消费者定义。选择与品牌调性高度契合的KOL,无疑是高效传递品牌价值的优质路径。
在产品同质化严重的今天,破局的关键在于“圈层穿透”。而KOL凭借其垂直领域的号召力,恰恰是实现品牌定调、建立认知壁垒的最佳媒介——这是KOC难以企及的优势。
---
KOC的价值又在哪里?
如果说KOL是行业意见领袖,那么KOC便是你身边爱分享好物的朋友。尤其在母婴、美妆等高决策成本领域,KOC的推荐更具生活气息与真实感。
他们不靠宏大叙事,而以日常体验打动人心。当你犹豫是否购买一款面霜或婴儿辅食时,或许大V的测评尚存疑虑,但闺蜜的一句“我家宝宝一直在用”却足以促成下单。社交关系,正在悄然重塑消费决策逻辑。
相较于KOL,KOC更懂当下用户的细微需求,也更擅长在垂直场景中聚拢信任流量。他们解决的不是“我知道”,而是“我相信”。
---
结语
新概念的涌现,从不意味着旧模式的消亡。KOL与KOC、品牌广告与效果广告,皆非非此即彼的选择题,而是策略组合的艺术。
营销的本质,从来不是把用户当作可收割的流量,也不是盲目追逐热点与伪趋势。真正的高手,懂得在喧嚣中保持清醒:品牌要做的,不是费力说服消费者,而是巧妙调动一切资源,让消费者自己说服自己。
——
本文首发于「快缩短网址」知识专栏(suo.run),致力于为互联网运营者提供深度、实用、有温度的行业洞察。
注:本站内容多源自网络公开信息或用户投稿,不代表本站立场,亦不对内容真实性作担保。如涉侵权,请联系管理员处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