机构与品牌:在流量裂变中彼此吞噬,又彼此成就
——来自「快缩短网址」suo.run 的深度观察
编者按:本文原载于微信公众号“群响刘老板”(ID: applemanliu),作者刘思毅。经深度重构与语言提纯,现以更具洞察力与文学质感的笔触,呈现当下中国新消费生态中机构与品牌之间微妙而深刻的博弈关系。
---
一、机构品牌化:从“卖货者”到“造货者”的跃迁
近来,我们与多位年GMV达5亿量级的国内品牌创始人及直播机构深入交流,发现一个耐人寻味的趋势:曾经依附于平台、服务于品牌的直播机构,正悄然转身,试图成为品牌本身。
这些机构多由淘宝直播起家,在薇娅与李佳琦的阴影下艰难求生。他们深知,在流量高度集中的生态中,唯有深耕垂直品类、锻造极致交易能力,方能赢得品牌信任与生存空间。于是,他们以“高性价比尖货”为矛,以“强转化能力”为盾,在CPS分佣、整合营销乃至货品差价中寻找利润缝隙。
然而,当淘宝直播流量见顶,快手红利渐退,抖音便成了最后的应许之地。但抖音的流量逻辑迥异——它并非温顺的牧场,而是猛虎盘踞的丛林。机构很快悟出新的公理:
> “与抖音共舞,实为与虎谋皮;其流量红利,不过是平台父权式的阶段性补贴。”
于是,聪明的机构不再满足于“代卖”,而是开始“自产”。他们吃下货盘,掌控供应链,绑定独家品牌,甚至直接孵化自有产品。为何?因为流量终会枯竭,但资产可以沉淀。品牌不仅是战报上的数字,更是资产负债表上的真实价值。
花西子与李佳琦的深度绑定,辛巴自创品牌的强势崛起,皆非偶然。这正是新时代的商业信条:
> “流量优则控货,流量优则做货。”

---
二、品牌机构化:创始人亲自下场,把营销攥在自己手里
与此同时,另一股逆流正在涌动:新兴国货品牌不再将营销外包,而是选择“内化作战能力”。
王饱饱、认养一头牛、HFP、PWU……这些从0到1杀出重围的品牌,无一例外地由创始人亲自操刀营销。他们或许预算有限,却绝不交出核心话语权。
- HFP在微信公众号红利期精准灌溉,文案、路径、选号皆由内部主导;
- PWU创始人曾招募40名实习生,在小红书与抖音轮番测试内容模型,亲手收割最后一波真实种草红利;
- 王饱饱从创业第一天起,就以CPM而非漏斗思维决策KOL投放,如今其“麦片”关键词搜索排名仍稳居前列;
- 阿芙精油的CMO亲自对接MCN、筛选达人,将事件营销与IP整合牢牢握在资深团队手中。

这些品牌深知:在毛利微薄、服务费高昂的现实下,外包等于失控。而真正的增长引擎,必须由自己点燃。
更令人惊叹的是,许多创始人本就是营销出身——他们不是传统意义上的供应链商人,而是深谙流量密码的内容操盘手。他们一手抓产品,一手抓传播,在站外种草、站内转化、杠杆放大的闭环中,构建起难以复制的竞争壁垒。
于是,品牌开始溢出业务边界:有的孵化MCN,有的成立营销子公司,有的甚至反向赋能其他品牌。这不是扩张,而是生存本能。
---
结语:无限游戏中的双向进化
今日之中国流量生态,早已不是单向输送的管道,而是一张动态博弈的神经网络。
- 机构在流量巅峰时选择“做货”,是为了抵御不确定性;
- 品牌在冷启动时选择“自建营销”,是为了掌握确定性。
二者看似对立,实则同源:在不确定的时代,唯有将关键能力内化,才能活到最后。
产业链的整合已成必然。未来属于那些既能驾驭流量、又能掌控货盘的“全能玩家”。
> 流量优先者,终将控货;
> 货盘深厚者,必将夺流。
这是一场没有终点的无限游戏。而杭州,这座电商与流量交织的枢纽之城,正见证着每一场无声的革命。
---
欢迎加入「快缩短网址」suo.run 的思想圈层
如果你年收入超5000元,渴望与实战派创始人、操盘手每周面对面碰撞认知,欢迎扫码加入群响私董会。每周六下午,我们在杭州,等你一起拆解流量、重构生意。
今日互动:机构与品牌,究竟是共生,还是互噬?你如何看待这场权力的再分配?
> 注:本文观点仅代表作者立场。「快缩短网址」suo.run 致力于汇聚互联网运营精华,所引内容均来自公开渠道,若有异议,请联系我们处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