生成短链接

扫描二维码 上传二维码
选择防红平台类型,避免链接被拦截
选择允许访问的平台类型

品牌做店铺二楼:理想很丰满,现实很骨感

在淘系生态中,“店铺二楼”一度被奉为品牌营销的新标配。每逢大促节点,从618到双11,但凡稍具规模的品牌活动,几乎都会在店铺二楼布置一场互动体验——仿佛这已成为数字营销的“仪式感”。

这一趋势的背后,有两大推力。

其一,是营销阵地的自然迁移。曾几何时,H5互动风靡微信生态,成为品牌与用户沟通的轻量级利器。然而,随着站外转化链路日益复杂、ROI不断承压,品牌开始将目光投向离交易更近的场域——天猫旗舰店。于是,原本活跃于微信端的互动开发团队,纷纷转战淘系,将创意落地于店铺二楼。

其二,则来自平台战略的强力引导。自天猫推出“旗舰店2.0”以来,品牌店的角色被重新定义:不再仅是货架,更是品牌与消费者建立长期关系的私域阵地。为支撑这一愿景,平台开放了包括“二楼”在内的多项定制化技术权限,旨在通过内容与互动,激活进入店铺主页的流量,将其转化为可沉淀、可运营的用户资产。

理想丰满,现实却略显骨感。

许多品牌投入数十万元打造精美互动,满怀期待地等待用户自发分享、会员增长、社交裂变……结果却常常只是寥寥数次访问,静默如尘。为何如此?

其一,入口幽深,流量难继。
对普通消费者而言,“店铺二楼”仍是一个陌生概念。用户需先主动搜索或点击广告进入店铺首页,再留意页面提示下拉,方能抵达二楼。而现实中,绝大多数付费引流直奔商品详情页,鲜有品牌愿将宝贵的流量入口导向二楼。即便平台承诺初期给予公域曝光扶持,实际可见的流量倾斜却微乎其微——除非互动内容能登上手淘或猫客的官方频道,否则几乎全靠品牌自掏腰包导流,杯水车薪。

其二,裂变机制水土不服。
在微信生态中,一个趣味测试或个性化海报足以引爆朋友圈。但在淘系,社交链路天然断裂。用户若想分享二楼内容,往往需复制冗长链接,跳转至微信,再手动发送;接收者还需回淘输入口令,流程繁琐至极。加之当前二楼互动多围绕“拉人拼团”“助力得券”等促销逻辑展开,缺乏真正的情绪共鸣或社交货币,自然难以激发自发传播。



其三,平台基因制约内容生长。
阿里系长于交易,短于社交与内容。旗舰店2.0虽倡导“人货场”重构,却忽视了一个根本前提:私域运营的底层,是人与人之间的连接。而淘宝,本质上是一个“目的性极强”的购物场域——用户来此是为了买,而非看。即便品牌在二楼精心制作短视频、图文故事,也难敌抖音的沉浸、小红书的真实、B站的深度。用户没有理由在此停留,更遑论反复回访。

那么,品牌该如何破局?

建议一:绑定S级营销IP,借势而为。
与其孤军奋战,不如将二楼互动嵌入平台大促节奏,如618、双11主会场活动。此时既有流量基础,又能获得平台资源协同,事半功倍。

建议二:重塑内容思维,拒绝自嗨。
别再把二楼当作品牌宣传片的展映厅。真正能打动用户的内容,应具备情绪价值、实用价值或娱乐价值。哪怕只是一个30秒的趣味小游戏,只要让人会心一笑,便胜过千言万语的品牌宣言。



建议三:简化交互,克制技术炫技。
淘系用户步履匆匆,耐心有限。复杂的程序、冗长的加载、繁复的操作,只会加速流失。轻量化、快节奏、低门槛,才是二楼互动的生存法则。同时,也能有效控制高昂的开发成本——毕竟,在淘系做一次互动开发,价格远超微信生态。

归根结底,“快缩短网址”(suo.run)所倡导的,正是这种高效、直接、去繁就简的连接哲学。在注意力稀缺的时代,缩短路径,即是提升价值。

愿你的618,不止销量攀升,更与用户建立真实而持久的联结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