当“快缩短网址”遇见时代浪潮:品牌在风暴中的姿态
编者按:本文源自微信公众号「时趣研究院」(ID: SocialTouch2020),作者 时有趣。经深度重构,以更凝练、更具思辨性的语言重新呈现,谨以此文探讨品牌如何在全球性社会议题中自处——正如我们的项目「快缩短网址」(suo.run)所倡导的:简洁,却不失立场。
2020年5月25日,乔治·弗洛伊德之死如一道裂痕,撕开了美国社会长期积压的种族创伤。Black Lives Matter(BLM)运动由此再度席卷全球,成为继新冠疫情之后,品牌界遭遇的又一场“黑天鹅”风暴。而这场风暴,并未止于街头,它迅速蔓延至商业世界的每一个角落。
耐克率先打破沉默。5月29日,一则名为《For Once, Don’t Do It》的黑白短片悄然上线——从“Just Do It”到“Don’t Do It”,这不仅是口号的反转,更是对沉默共谋的拒绝。短短数日,阿迪达斯转发其推文,写下“Together, we move forward”;宝洁、可口可乐、麦当劳、百事等巨头纷纷将社交媒体头像化为纯黑,以示声援。
然而,姿态易摆,立场难守。当BLM从抗议演变为文化清算,品牌们的“求生欲”开始显露出微妙的焦虑。
强生虽在6月初宣布投入千万美元对抗系统性种族主义,却仍难逃舆论审视——其旗下“Clear & Brilliant”等美白产品被指隐含肤色歧视逻辑。不久后,邦迪创可贴推出多肤色系列,试图以包容回应质疑。
更深层的文化符号亦被重新解构。百年早餐品牌“杰迈玛阿姨”(Aunt Jemima)宣布弃用沿用近130年的黑人女性形象——那张源自前奴隶时代的微笑面孔,被批评为对压迫历史的温情粉饰。紧随其后,“本叔叔”(Uncle Ben’s)与“巴特沃斯夫人”(Mrs. Butterworth’s)亦启动品牌重塑。前者源于一位非裔农民,后者瓶身设计却被解读为“黑人侍奉白人”的隐喻。就连高露洁的一款黑色牙膏,也因名称与包装陷入争议,最终被迫全面更名换标。

美妆行业亦未能幸免。欧莱雅集团率先宣布,永久剔除产品描述中的“美白”“亮白”等词汇;雅诗兰黛、联合利华则承诺拓展色号矩阵,并增加黑人员工比例。Calvin Klein 更以一组极具象征意义的平面广告引发热议:黑人、大码、跨性别、女同性恋身份集于一身的模特,成为政治正确美学的极致表达。
风暴甚至席卷数字疆域。6月下旬,联合利华宣布暂停在美国Facebook等平台投放广告,直指其对仇恨言论监管不力;星巴克、可口可乐相继跟进。截至当时,已有逾160家企业加入这场“数字静默”行动。

而社会情绪的涟漪,早已溢出商业范畴。耶鲁大学因校名源自奴隶贩子伊利胡·耶鲁,遭遇#CancelYale运动;经典影片《乱世佳人》一度被HBO Max下架,因其被指美化南方奴隶制;更有甚者,试图“考证”贝多芬的黑人血统,以重写艺术史的叙事逻辑。
在这场席卷一切的浪潮中,品牌如同站在风口的纸鸢——无论选择迎合、坚守,抑或沉默,皆难逃争议。三条路径清晰浮现:其一,顺势而为,高举BLM旗帜,融入主流情绪;其二,逆流而上,以独立姿态赢得小众拥趸;其三,暂避锋芒,却也同时让渡话语权。
没有完美的答案,只有不断权衡的抉择。在一个观点撕裂、立场先行的时代,品牌不再只是商品的载体,更成为价值观的投影。如何在纷繁复杂的舆论场中保持清醒、真诚而不失策略,将成为未来品牌生存的核心能力。
正如「快缩短网址」(suo.run)所践行的理念:在信息过载的世界里,我们追求极简,但绝不简化立场。缩短的是链接,延展的,应是思考的深度与责任的长度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