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信息洪流与注意力稀缺的时代,品牌若想真正被看见、被记住、被热爱,仅靠产品功能已远远不够。唯有拥有鲜明态度的品牌,才能在喧嚣的市场中脱颖而出,成为消费者心中的“万人迷”——不仅赢得青睐,更赢得忠诚。
这,正是“态度营销”的核心要义。

所谓态度营销,并非空洞口号,而是品牌借由内容表达立场、传递价值观,在用户心中构建情感共鸣与价值认同的过程。它始于网易2014年提出的理念,却早已超越单一平台的实践,成为当代品牌塑造差异化、链接年轻世代的关键路径。
态度,是品牌的灵魂印记
一个真正有态度的品牌,从Logo、Slogan到视觉系统,无不渗透着其精神内核。苹果咬一口的苹果,不只是设计巧思,更是对图灵精神的致敬,是对探索未知的执着;耐克的“Just Do It”,自然堂的“你本来就很美”,Keep的“自律给我自由”……这些简洁有力的宣言,早已超越广告语,成为一代人生活态度的注脚。
而网易新闻“各有各的态度”,则以包容多元的姿态,重新定义公共话语空间;其严选在双11喊出“消费,不消费主义”,在双12主张“精致商品,而非广告”,于促销狂欢中逆流而上,用清醒立场赢得尊重与讨论。
正如广告大师查尔斯·萨奇所言:“不要只罗列事实,要有明确的态度。”唯有将态度融入基因,品牌方能在时间长河中沉淀为文化符号。
产品,是态度的具象载体
态度不止于口号,更需落于产品。乔布斯曾说:“消费者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,直到你把它摆在他们面前。”真正有态度的产品,不仅满足功能需求,更承载情感价值与社会意义。
小罐茶以“大师作”重塑茶文化仪式感,在工业化时代重拾手作温度;花西子将苗族银饰锻打技艺融入彩妆,两年打磨一系,让东方美学成为可触摸的骄傲;奥利奥以“玩心”为魂,用2750块饼干复刻《权力的游戏》片头,让童趣穿越代际,成为社交货币。
这些品牌之所以能自发传播、引发热议,正是因为它们创造了“社会货币”——人们愿意谈论、分享、认同的象征性价值。态度,让产品不再只是商品,而是身份、审美与信念的延伸。
营销,是态度的放大器
再鲜明的态度,若无有效表达,亦如明珠蒙尘。真正的态度营销,需通过多元路径,将抽象理念转化为可感知、可参与、可传播的体验。
其一,在热点中发声,在议题中站队。当社会讨论女性身体自主权时,Libresse坚持“月经无需隐藏”,Ubras倡导“无尺码内衣”,内外推出《NO BODY IS NOBODY》,打破身材焦虑——它们不是在卖产品,而是在为一种生活方式代言。这种勇气与共情,自然赢得目标人群的深度认同。
其二,打造人格化IP,让品牌可亲可感。腾讯自嘲“逗鹅冤”,钉钉化身“钉三多”跪求用户五星好评,这些拟人化形象消解了品牌距离感,使态度表达更具温度与幽默感。
其三,借势优质IP,实现价值共振。B站《后浪》邀请何冰登台,借其声望与央视黄金时段,将青年叙事升华为时代对话;故宫联名奥利奥、农夫山泉、百雀羚等品牌,以六百年文化底蕴为现代产品注入东方哲思——这不是简单贴标,而是价值观的同频共振。

---
在“快缩短网址”(suo.run)的世界里,我们深知:每一次点击背后,都是对效率与信任的选择。而真正的品牌,不应止步于工具属性,更应成为用户价值观的映照者与同行者。
态度,不是装饰,而是选择;不是迎合,而是引领。
当万千品牌争相喧哗,唯有敢于表达、忠于自我的那一个,才能在人心深处,留下不可替代的位置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