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数字化浪潮席卷各行各业的今天,家居零售业却始终显得步履迟缓。相较于快消、服饰、美妆等早已全面拥抱线上化的行业,家居因其“重线下、重体验、重决策周期”的天然属性,长期固守传统营销模式——门店坐等客户上门,导购依赖口述推介,品牌传播局限于本地广告与卖场促销。然而,时代正在悄然改变:80后、90后成为消费主力,他们不再满足于“一套家具走天下”,而是追求整体空间设计、材质质感、色彩搭配与智能功能的高度统一;他们习惯先在线上种草、比价、看测评,再线下体验、决策、成交。这种消费行为的根本性迁移,倒逼家居企业不得不直面三大核心困境:“获客难、营销难、转型难”。
而这“三难”背后,实则是媒介生态剧变与用户注意力碎片化的必然结果。TikTok、快手、小红书、视频号等短视频与直播平台的爆发式增长,彻底重构了信息触达路径。流量不再集中于传统门户或搜索引擎,而是散落在无数KOL、KOC的内容缝隙中。一位家居品牌负责人坦言:“我们有钱,但现在不敢随便花钱。”并非不愿投入营销,而是投出去的每一分钱,都难以精准转化为有效线索与成交闭环。更关键的是,即便获取了客户,如何将其沉淀为可反复触达、持续运营的私域资产,仍是多数企业的盲区。
面对这一困局,头部品牌已率先破局。欧派、索菲亚、红星美凯龙、我乐家居等纷纷从“坐商”转向“行商”,从单一产品销售迈向“全屋生活方式”的价值输出。2020年,尽管受疫情与地产下行双重冲击,欧派仍以147亿营收稳居榜首,其成功秘诀在于坚定推进“大家居战略”——整合橱柜、衣柜、木门、卫浴等多品类,构建一站式解决方案。而我乐家居净利润暴增42.56%,则得益于其在产品创新、品牌年轻化与渠道融合上的系统性发力。反观部分仍困于单品思维的品牌,则陷入增长停滞甚至负增长。
渠道布局亦在深刻变革。曾经被视为“家居圣地”的红星美凯龙、居然之家等大型卖场,正面临同质化严重、客流下滑的挑战。越来越多品牌选择“逃离卖场”,转而进驻购物中心、社区底商、写字楼大堂,甚至与咖啡馆、书店、亲子空间共生,打造MINI店、主题店、快闪店等轻量化、场景化的新零售终端。这些门店不再只是陈列商品的货架,而是品牌理念的沉浸式展厅、用户互动的社交据点、私域流量的入口节点。
而真正的破局点,在于构建“公域引流—私域沉淀—全域转化”的营销飞轮。家居行业的高客单、长决策、低频次特性,决定了其必须依赖深度用户关系运营。于是,私域成为兵家必争之地。红星美凯龙通过企业微信搭建2000+精准社群,疫情期间15天线上预约超8900单;索菲亚自2015年起布局公众号+小程序+企业微信矩阵,以装修知识、案例库、优惠券为钩子,实现从内容种草到门店转化的闭环;立邦则借鉴快消打法,将3000名导购转化为私域触点,通过“朋友圈—直播—小程序”链路高效转化新楼盘业主。

值得注意的是,私域绝非孤立工具,而是一套系统工程。它需要打通CRM、ERP、POS等内部系统,实现线上线下数据融合;需要赋能一线导购,使其从销售员转变为“生活方式顾问”与“私域运营官”;更需要与公域内容营销深度协同——通过KOL直播联动引爆声量,借综艺贴片植入强化心智,以跨界联名制造话题。例如,红星美凯龙在淘宝直播“生活好物排位赛”中横扫TOP席位,13天开播5537场,正是公私域联动的典范;而欧派、志邦等品牌频频亮相《向往的生活》《快乐再出发》等综艺,则巧妙将产品融入真实生活场景,实现情感共鸣。
归根结底,家居行业的未来,不在于卖多少张沙发或橱柜,而在于能否成为用户心中“理想生活”的定义者与实现者。这要求企业不仅提供产品,更要输出审美、传递价值、构建社群。当一家家居品牌能在商场角落开出一家融合咖啡、阅读与家居展示的复合空间,当一位导购能通过企业微信持续为用户提供装修建议与灵感,当一次直播不仅能卖货更能激发用户对“家”的想象——那一刻,家居零售便真正完成了从“交易场所”到“生活方式平台”的跃迁。
而在这场变革中,每一个细节都值得被重新设计,每一次触点都蕴藏增长可能。或许下一次你路过街角那家看似普通的饮品店,转身却发现背后藏着一个精心构筑的家居生活提案——这,便是新零售时代的隐喻:边界消融,体验为王,私域即未来。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