生成短链接

扫描二维码 上传二维码
选择防红平台类型,避免链接被拦截
选择允许访问的平台类型

运营推广:支付宝“刷脸支付”背后有何推广套路?

说实话,前几天我在一次寻常购物中,被支付宝“温柔地”套路了——直到交易结束,我才恍然大悟。

那天,我照例走进常去的周黑鸭门店,打算买两盒鸭脖。店员热情地告诉我:“任意两盒立减10元。”我欣然应允,掏出手机,打开支付宝付款码,准备扫码支付。

可就在我等待店员操作时,她却示意我点击面前那台陌生设备的屏幕。我以为是新型扫码终端,未加思索便轻点了一下。

下一秒,“滴”的一声,我的面部信息已被悄然采集。紧接着,屏幕上弹出输入手机号的界面——那一刻我才意识到:原来这并非普通扫码,而是支付宝刷脸支付的“无感入局”。

仅仅为了省下10元,我竟在毫无防备的情况下,完成了人脸信息授权与绑定。整个过程流畅得令人措手不及,仿佛被时代轻轻推了一把,连犹豫都来不及。

---

刷脸已至,信任何来?



当生物识别技术悄然嵌入日常消费场景,隐私与便利的天平开始微妙倾斜。支付宝如何在用户疑虑中铺开这场“无感革命”?其背后,是一套精密而克制的推广策略。

#### 一、从概念到落地:支付宝的刷脸进化史

早在2014年,支付宝便以“空付”之名在上海试水人脸识别支付,彼时公众更多是好奇与调侃:“化完妆还能认出我吗?”“整容后会不会被拒之门外?”

2015年,马云在德国汉诺威工业博览会上,向默克尔演示刷脸支付,将这一技术推向国际视野。随后,支付宝客户端上线“人脸登录”,刷脸逐渐从科幻走入现实。

2016年起,支付宝加速布局:线上支持公积金查询、养老金认证、电子结婚证申领;线下则联动西湖广场、湖南卫视晚会、肯德基门店、智能快递柜等多元场景,为刷脸支付预热造势。

真正的转折点出现在2018年。当年8月,蚂蚁金服在开放日宣布刷脸支付技术成熟,具备商业化能力;同年12月,“蜻蜓”刷脸支付设备正式发布,标志着技术进入规模化应用阶段。

2019年,温州诞生全国首条刷脸支付商业街;西安大雁塔旁,支付宝打造全球首个刷脸支付商圈,并邀请“重庆火锅一姐”“丽江石榴哥”等网红助阵“码上市场”活动——声势浩大,却收效有限。

为何?因为用户心中仍有隐忧:安全吗?隐私会被滥用吗?比起几秒钟的便捷,许多人宁愿多花十秒扫码。

于是,支付宝悄然调整策略——不再强推,而是“巧引”。



#### 二、润物无声:B端驱动的C端渗透术

支付宝深谙一个道理:与其说服千万用户,不如赋能万家商户。它并未直接向消费者推销刷脸支付,而是通过激励商家,让后者成为技术落地的“隐形推手”。

这一模式,正是其撬动C端市场的核心杠杆。

##### 1. 物质激励:让商家“有利可图”

- 红包码赏金计划
街边小店贴着的“扫码领红包”海报,实则是支付宝的精妙布局。用户扫码领红包并完成支付,商家即可获得最高99元奖励。曾有卖白菜的大叔借势操作:打出“没钱也能拿白菜”横幅,引导路人扫红包码支付,红包越大,他赚得越多——短短3小时入账5000元。而支付宝则借此推广刷脸支付、余额宝消费等特定功能。



- 多收多保
商家每笔支付宝收款,均可累积门诊保险权益。上传医疗票据即可报销,这一福利极大提升了商户推荐支付宝支付的积极性。

- 扫码点单抽奖 & 免费提现
推广扫码点餐,商家可参与抽奖;使用官方收款码,还可享受大额免费提现(通常超2万元需收0.1%手续费)。这些看似微小的优惠,实则是持续驱动商家主动引导用户的关键。

##### 2. 物料赋能:降低推广门槛

支付宝深知,光有动力不够,还需减少阻力。为此,它为商家配备全套“作战装备”:
- 赚钱套装:收款码贴纸、立牌、挂牌、红包码海报;
- 品牌周边:防水围裙、L型门牌、定制音响(收款时自动播报);
- 可编辑素材库:活动海报、招聘模板,商家一键下载、自由修改。

这些细节不仅提升门店专业感,更让推广变得“零成本、高效率”。

##### 3. 联合活动:共建流量池

每逢大促节点(如“3·8女神节”“9亿红包瓜分”),支付宝会第一时间通知商家,并提供专属活动海报与话术模板。商家只需打印张贴,即可借势引流;而支付宝则借商户触点,实现功能曝光与用户教育的双重目标。

---

启示:可复制的增长逻辑



支付宝推广刷脸支付的路径,为所有试图通过B端撬动C端的产品提供了范本:

1. 给予B端足够且可持续的物质激励,使其推广行为与自身利益深度绑定;
2. 提供标准化、模块化的推广工具,大幅降低执行门槛;
3. 设计联合营销机制,让B端不仅是渠道,更是共创伙伴。

技术或许冰冷,但推广可以温润。支付宝没有强迫用户“接受未来”,而是让未来在一次次10元优惠、一张张红包海报、一声声收款提示中,悄然降临。

而我们“快缩短网址”(suo.run)亦当如此——不喧哗,自有声;不强求,自流行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