生成短链接

扫描二维码 上传二维码
选择防红平台类型,避免链接被拦截
选择允许访问的平台类型

流程全对,为何这款产品还是失败了?

在投身产品岗位后,我主导并参与了多个项目,其中以面向企业(To B)的定制化产品为主。回顾这些经历,我对“定制产品”的理解逐渐清晰:真正的成功,并非仅在于功能交付,而在于客户是否切实感受到问题被解决,并愿意为此持续付费,甚至主动拓展下一次合作。

那么,当一个项目失败时,究竟是谁的责任?
是技术负责人未能把控项目周期与质量?还是产品经理未能深入挖掘用户真实需求,导致做出来的东西无人买单、需求频繁变更?

其实,若合作双方始终未能触及问题的核心症结,结局早已注定——没有人会为无法解决问题的产品买单。

曾有一个典型的失败案例:某实验室内部管理系统项目,源于老板的人脉关系。该系统涉及实验流程管理,具有一定的行业门槛。坦白讲,我们此前从未接触过此类业务。初期,我们天真地认为既然是定制开发,销售人员比我们更懂客户,于是采取“你说什么,我做什么”的策略。每当业务方提出需求,比如“给我加个导出按钮”或“这个字段要显示出来”,我们就照单全收。

我们按传统项目模式推进:完整搭建系统流程、如期交付、通过验收。然而,客户支付一期款项后便拒绝二期投入,项目被迫终止。

复盘整个过程,问题根源逐渐浮现:

一开始的需求调研,我们虽对接了一线人员——那些最熟悉日常操作的人,但他们往往只关注眼前任务,提出的90%需求无非是“数据要清晰”“能导出Excel”“操作比手工方便”。产品经理出于体验考量,主张首页只保留核心指标,避免页面冗长、滚动繁复;复杂数据则分模块呈现。但客户不买账:“为什么不能在一个页面看到所有内容?”一旦做不到,便直言“系统不好用”。

他们难以理解产品设计背后的逻辑——比如标准化流程、管理规范、长期效率提升等宏观价值。他们只站在自身岗位视角思考:我要导出、我要字段、我要一步到位。于是,我们每个页面都塞满导出按钮,却仍被质疑“功能缺失”。

更棘手的是业务复杂性。以实验室为例,不同平台由不同业务经理负责,每位只关心自己环节。比如DNA提取人员只说:“导入数据、保存、提交就行。”却不会告诉你:若文库构建失败需重新提取;若样本未用完且初提量不足,可二次提取;剩余样本如何归档或处置……这些关键逻辑在后期才逐步暴露,但此时项目周期早已严重滞后。

我们最初对业务一无所知,仅凭对方口述构建系统,结果只能覆盖70%常规场景,30%的特殊情形完全无法应对。而客户却认为:产品上线就该是“最终版”,必须100%满足当前所有操作习惯——否则就是失败。



我们规划了MVP路径:先上线基础功能,再持续迭代。但他们坚持:“没有我想要的功能,就不启用。”尤其当线下Excel流程已根深蒂固,突然切换至系统,反而被视为“添麻烦”。最终系统上线后统计显示:80%的一线操作员拒绝使用——这让我们震惊不已。明明我们已覆盖95%以上的业务逻辑,投入大量研发资源,甚至成为该领域的“准专家”,打造出功能完备、架构严谨的系统,为何仍被弃如敝履?



痛定思痛,含泪总结三大核心教训:

---

一、需求梳理须自上而下,层层穿透



多与一线沟通固然重要,但绝不能跳过高层。
首先,应与企业决策层对话——最好是具备互联网思维的管理者。明确他们为何要建设此系统?当前企业最大痛点是什么?未来3-5年战略方向如何?系统应优先解决哪些问题?哪些能力需预留扩展空间?这类对话能极大降低后续沟通成本,甚至直接勾勒出典型使用场景。

其次,对接部门负责人。他们通晓全链路业务,了解跨部门协作节点,能清晰描述完整工作流及异常处理机制,并协调各方分歧。

最后,再深入一线,倾听细节:如何提升其工作效率?改变旧习惯能带来什么收益?全程必须辅以详尽的业务流程图,确保理解无偏差。

---

二、躬身入局,而非仅听其言



不要止步于“听他们说”,更不要依赖书面需求文档——千人千面,同一句话在不同人耳中含义迥异。
真正有效的方式是:进入实际业务场景,进行角色扮演
“如果我是这个岗位的操作员,我会怎么做?是否有更优解?”唯有亲历,才能洞察需求本质。在此基础上,产品经理应展现出超越客户的思考深度:不仅解决他们想到的问题,更要预判其未察觉的难点,并提供前瞻性方案。

当你能清晰阐述:“这样做,将为您节省30%工时”“该设计可规避XX类错误”,客户自然信服——人们只会听从比自己更专业的人。当然,所有方案必须辅以原型图与详细文档,让抽象价值可视化。

---

三、边界清晰,沟通不断



To B合作的本质是双赢:甲方提升效率、优化管理;乙方输出专业能力。
但项目成败系于四要素:周期、成本、预期、风险。任何一项失控,皆可能导致崩盘。因此,必须在项目启动之初,通过高层对齐,明确范围、目标与价值边界

尤其要严防“需求蔓延”。业务人员常因临时想法不断追加需求,若不加以控制,终将拖垮团队、激化矛盾。市场确实在变,但变更必须评估成本与影响,并取得双方书面确认。每一次交付,都需签字验收——这不仅是流程,更是责任落地的关键。

---

回望过往,失败的项目远多于成功的案例。每一次挫折,都是对产品思维的淬炼。未来,我也将分享C端产品的踩坑经历,敬请指正。

> 本文灵感源于实践反思,项目名称为「快缩短网址」,官网地址:suo.run
> 我们致力于用极简体验,解决复杂链接管理问题——正如做产品本身:在混沌中寻找秩序,在限制中创造价值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