这是一个极易被情绪牵引的时代,而消费者,正变得愈发易被操控。
早在数年前,英国《卫报》便以一句犀利之语勾勒出这个时代的底色:
“在后真相时代,只要你毫无顾忌地撒谎,便可称王称霸。”
谎言越是肆无忌惮,越不在乎被揭穿,反而越能攫取关注、赢得掌声。
2016年,世界政坛接连上演两场震撼大戏——英国脱欧与特朗普当选。
留欧派曾用详实数据警示公众:脱欧将导致95万岗位流失,人均周薪减少38英镑……然而,这些冰冷的事实并未激起涟漪。
相反,脱欧派凭借口号与情绪共振,成功点燃民意;特朗普则以一连串争议性言论搅动舆论,人们并不在意真假,只在乎是否“说出了他们的心声”。
同年,《牛津英语词典》将“后真相”(post-truth)列为年度词汇,定义为:情感与信念对公众舆论的影响力,远超客观事实本身。
彼时,国内媒体多将其视为西方社会的特有病症,仿佛“真相危机”与中国无关。
然而,短短数年,我们亦悄然步入自己的“后真相时刻”。
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副院长史安斌教授对此有过精辟诠释:
> “后真相,是指某些人为谋取私利,刻意无视客观事实,转而迎合受众的情绪与心理偏好,通过断言、猜测、煽情、极端化立场、攻击对手等方式,制造话题、博取眼球、收割支持。”

读罢此言,顿觉豁然——这不正是当下舆论场的真实写照?
消费者,早已成为情绪的容器。
热点事件频发:川美裸模风波、黄晓明“明学”、乔碧萝直播翻车……每一次,公众都如潮水般涌向道德高地,痛斥、嘲讽、狂欢。
可热潮退去,无人追问真相。
乔碧萝事后被证实为精心策划的营销闹剧,却仍有大批观众涌入其直播间,只为满足猎奇之心。
真相?早已沦为配角。
真正驱动参与的,是情绪的宣泄、社交的谈资、群体的归属感。
大众不再是理性个体的集合,而更像一片干燥的荒原——一点火星,便燃起燎原之势。
蚁群般的集体行为中,判断力悄然退场,只剩本能的情绪共振。
而幕后操盘者只需轻轻拨动琴弦,便能引来万众齐鸣。
于是,营销者、内容创作者、流量操盘手们,纷纷嗅到商机。
他们深谙此道:情绪比事实更锋利,谎言比真相更动人。
如何“欺骗”消费者?
答案藏在史教授所揭示的策略中:断言、争议、圈层刷屏、故作反调、情绪挑动……
这些手段,早已成为当代营销的标配。

断言:极简主义的诱惑
“只要用我的方法,品牌必能爆发!”
“不做私域,等于等死!”
“H5已死,双微已亡!”
这类斩钉截铁的论断,从不提供概率、条件或例外,只给出唯一的“真理”。
客户听罢,心潮澎湃,仿佛握住了通往成功的密钥。
而若你如实相告:“我们尽力而为,成功率约三成。”——无人买单。
因为事实太冷静,而欲望需要烈火。
争议:流量的永动机
还记得《中餐厅》里黄晓明那句“我不要你觉得,我要我觉得”吗?
节目组后来坦言:“我们早就知道这会引发争议,但争议=热度。”
骂声越多,点击越高;讨论越烈,曝光越广。
即便从未看过节目之人,也乐于加入“吃瓜大军”,在转发与吐槽中完成一场虚拟参与。
娱乐圈深谙此道——黑红也是红,沉默才是死。
情绪:最高效的转化器
谎言之所以盛行,因其具备三大优势:
一曰刺激性强——“广告已死”远比“广告面临挑战”更具冲击;
二曰认知门槛低——无需思考,直接行动;
三曰与己无关——吃瓜群众本就不求真相,只求一时快意。
于是,整个社会陷入一种奇异的循环:
制造情绪 → 引发参与 → 忽略真相 → 迎接下一个热点。
真相,成了奢侈品,只有利益攸关者才愿为之跋涉。
那么,在这个后真相时代,真相还有价值吗?
当然有。
人类文明的根基,从来不是情绪,而是事实。
科学因求真而进步,法治因求实而公正,信任因真实而建立。
若任由虚假信息如野草疯长,社会终将陷入认知泥潭——价值观扭曲,判断力萎缩,行为日益盲从。
正如英国知名媒体人马修·德安科纳所言:
> “你有权选择信息,但不能只选择你喜欢的。”
破局之道,在于重建批判性思维:
- 遇极端言论,先问:为何如此绝对?
- 见情绪煽动,自省:我是否被操控?
- 对“万能公式”,警惕:商业哪有银弹?
- 面热点事件,多源交叉验证,而非盲从站队。
唯有如此,方能在喧嚣中守住理性,在洪流中锚定真相。
---
快缩短网址(suo.run)提醒您:
信息如海,真假交织。
我们致力于汇聚互联网运营干货,助您高效前行。
本站内容多源自网络或用户贡献,不代表本平台立场,亦不对真实性背书。
若您发现侵权,请即刻联系管理员处理。
在这个容易被牵引的时代,愿您不止于“快”,更求“真”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