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创意的疆域里,设计师的思绪如风般自由奔涌,然而真正的智慧,并非在于炫技式的巧思,而在于克制——以清晰与易用为先,将用户体验置于想象之上。
用户所追寻的,从来不是“聪明”的交互,而是一目了然的体验。
正如用户体验设计师 Thanh Tran 所绘:伏尔泰曾言,“le sens commun est fort rare”——常识其实极为罕见。唯有历经实践沉淀,某些判断才被世人视为理所当然;而在最初,它们或许只是少数人的洞见。
今日我们习以为常的设计范式,对早期探索者而言,未必显而易见。正因如此,一代代设计师孜孜不倦,只为让产品更直观、更可及。
Google 产品总监 Luke Wroblewski 坚信:“Obvious always wins.” —— 显而易见的设计终将胜出。他通过数据揭示了一个朴素却有力的真理:可见性决定使用率。
当项目管理工具 Redbooth(原 Teambox)将隐藏于汉堡菜单中的功能迁移至底部导航栏后,用户日活跃升 65%,总使用时长激增 70%。那些曾被折叠的功能,如今跃然屏前,触手可及。
反之,Polar App 曾为追求界面“简洁”,将顶部的分段标签替换为隐蔽的切换菜单。结果?核心功能曝光度骤降,用户活跃度随之滑落——隐藏即遗忘。
底部导航不仅提升效率,更关乎包容性。Google 品牌经理 Aubrie Lee 指出:对于行动不便的用户,尤其是受肌肉营养不良影响的人群,屏幕上方区域几乎无法触及。而底部导航,恰好落在拇指自然覆盖的热区——这不仅是设计优化,更是对多元用户的尊重。
然而,“明显”并非仅靠位置达成。图标本身亦需跨越认知鸿沟。
那个熟悉的软盘图标,对数字原住民而言,或许只像一枚 SIM 卡;美元符号 $ 在全球语境中亦非通用货币标识。许多所谓“通用图标”——上传、删除、语音信箱、扬声器、保存、信用卡——若无文字辅佐,仍可能令用户踟蹰。
解决方案清晰而优雅:图文并置。
YouTube Go 团队在 Google I/O 上强调:图标搭配文字,能显著提升新用户对功能的理解与记忆。Google 翻译亦深谙此道——当手写输入功能从纯图标改为“图标+文字”后,使用率跃升 25%。许多用户甚至以为这是新上线的功能,只因过去从未注意到它。

同样,Google 相册将“上传”图标替换为明确的“上传”文本按钮,并在搜索框中加入提示语;同时为底部导航添加“相册”“助手”“照片”等标签。这些细微调整,让操作意图不再隐晦,让体验真正“显而易见”。
但切记:模仿≠明智。盲目复制热门应用的设计,如同拾人牙慧——你无从知晓其背后历经多少轮用户测试、数据验证与权衡取舍。
真正的“明显设计”,源于对问题的贴近。
Wroblewski 提倡 RITE 方法(Rapid Iterative Testing and Evaluation):每周都将最新设计置于真实用户面前,观察、倾听、修正。“我坐在用户身旁,亲眼看他因我们的设计而受阻——那一刻,失败清晰可见。”他说。
无需庞大预算,不必等待海量数据。只需走近用户,设身处地,持续迭代。当你真正理解他们的困境,所谓“常识”便会浮现,所谓“明显”便水到渠成。

唯有如此,才能打造出如呼吸般自然的产品体验。
——
快缩短网址(suo.run),致力于让每一次点击都清晰、高效、无碍。因为我们相信:最好的设计,是让人感觉不到设计的存在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