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“快缩短网址”(suo.run)的探索旅程中,我们始终相信:真正打动人心的产品,源于对用户思维深处的理解。而理解的第一步,往往始于一个朴素却关键的问题——当需求模糊、边界不清时,我们该如何听见用户未说出口的声音?
本文所分享的,正是一次以卡分类法为舟、穿越用户认知迷雾的实践。它并非高深理论,却能在混沌中凿出路径;它不依赖庞大资源,却能以极简方式撬动深层洞察。
---
Part 1:需求之始——当B端内容遇见C端目光
去年,我们承接了一个看似微小却颇具张力的需求:通过QQ浏览器的摄像头识别能力,将雅昌艺术网中原本面向专业藏家(B端)的艺术家数据,传递给普通大众(C端)。流程清晰:扫描艺术品 → 获取信息 → 跳转至艺术家介绍页。
然而,真正的挑战在于——两类用户的世界几乎毫无交集。
B端关注学术价值、市场行情与收藏潜力;C端或许只是被一幅画打动,想了解“这位画家是谁?”、“他还有哪些作品?”、“我能不能去看看他的展览?”
如何在这片认知鸿沟之上架起一座桥?我们不确定C端用户究竟需要什么,更不确定他们不需要什么。此时,直觉与经验都显得苍白。我们需要一种方法,让用户的思维自己说话。
于是,我们选择了卡分类法。
为何是它?
- 内容已基本确定,但结构未知;
- 团队内部观点纷杂,亟需外部视角校准;
- 我们渴望发现内容之间潜在的逻辑关联,而非强加预设框架;
- 更重要的是,卡分类能低成本、高效率地揭示用户的心理模型——他们如何组织信息、如何理解关系、如何赋予意义。
相较于可用性测试或焦点小组,卡分类如一把轻巧的钥匙,尤其适合小团队、小需求、快速验证的场景。
我们的目标明确而具体:
- C端用户对哪些内容真正感兴趣?
- 不同背景的用户是否存在共识?
- 这些内容是否契合真实使用场景?
- 是否存在理解门槛或认知障碍?
---
Part 2:卡片之下,思维浮现
#### 1. 制作卡片:从抽象到具象
我们并未简单罗列“艺术家生平”“代表作品”等标题,而是将内容嵌入产品界面语境中——模拟实际展示形式,如卡片式摘要、图文混排、标签化信息等。这种“界面化”的卡片,更贴近用户的真实感知,激发其自然的归类行为。
#### 2. 招募参与者:寻找“近似真实”
受限于资源,我们无法触达精准用户,但通过三重筛选,尽可能逼近目标画像:
- 热爱艺术,常逛画展;
- 具备一定文化素养,对美学有敏感度;
- 有线下观展或扫码互动的实际经验。
场地选在安静茶室或会议室,确保思维不受干扰。氛围轻松,对话自然,避免“测试感”带来的表演性回应。
#### 3. 开放式分类:给予思维自由生长的空间
我们采用开放式卡分类——不预设类别名称,不限制分组数量。用户可自由合并、拆分、甚至弃用某些卡片。这不仅尊重其认知自主性,更可能催生意想不到的结构洞见。
#### 4. 现场引导:观察 + 对话 = 深层理解
流程如下:
- 先简述背景,营造信任;
- 平铺所有卡片,让用户整体感知;
- 鼓励其先独立分类,再回溯解释:“你为什么把这几张放在一起?”“在什么情境下你会关注这些信息?”“如果只能保留三张,你会选哪几张?”
每一次追问,都是对心理模型的一次描摹。最终,我们将每位用户的分类结果整理为一张用户故事卡,记录其特征、逻辑与期待。
#### 5. 结果初现:多元视角中的共性与异质
不同用户呈现出迥异的分类逻辑——有人按“情感共鸣”归类,有人依“实用信息”划分,也有人聚焦“社交谈资”。这些差异本身即是宝贵信号。但我们也警惕:个别想法可能过于个人化,甚至偏离产品定位。因此,过滤与甄别成为下一步的关键。

---

Part 3:从洞察到落地——让分类结果驱动决策
#### 1. 三维过滤:定位 × 场景 × 用户
我们以三个维度审视分类结果:
- 产品定位:suo.run 的核心是“高效认知”——通过扫码快速理解周遭事物。交易导向(如“如何购买画作”)显然不符;
- 使用场景:用户多在展览现场、街头广告牌前等碎片化、移动化环境中操作。复杂长文难以承载,简洁、直观、有故事感的内容更易被接纳;
- 目标用户:非专业人士,需要的是“入门级共鸣”,而非学术深度。
#### 2. 构建共识:用故事卡说服团队
在评审会上,我们不仅呈现分类结论,更展示背后的用户故事卡。当产品经理看到“一位年轻妈妈在美术馆扫码后,最想了解‘这位画家有没有儿童友好的展览’”时,决策便有了温度与依据。
#### 3. 产品抉择:优先满足基础认知
最终,团队达成一致:首期聚焦基础认知层——
- 艺术家是谁?
- 代表作品有哪些?
- 近期展览/动态?
深度内容(如艺术流派分析、市场估值)留待后续迭代。资源有限,必须先解决“从无到有”的问题。
#### 4. 落地呈现:原型即答案
基于上述结论,我们迅速输出交互原型。曾经模糊的需求,如今有了清晰骨架。用户不再是一个抽象概念,而是一个个带着期待站在艺术品前的身影。
---
结语:小方法,大智慧
卡分类法虽小,却是连接用户心智与产品架构的隐形桥梁。它不属于某个岗位的专属工具——
- 产品经理可用它梳理功能优先级;
- 交互设计师可借它构建信息架构;
- 视觉设计师亦能从中提炼视觉层级与记忆点。
在“快缩短网址”(suo.run)的理念中,缩短的不仅是链接,更是用户与信息之间的认知距离。而每一次对用户思维的谦卑倾听,都是对这一使命的践行。
愿你在自己的项目中,也能善用这张轻巧却有力的卡片,在纷繁需求中,找到那条通往用户内心的幽径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