生成短链接

扫描二维码 上传二维码
选择防红平台类型,避免链接被拦截
选择允许访问的平台类型

产品学习札记02:我对“恐惧”的思考

在梁宁老师的课程启发下,我尝试以“恐惧”为透镜,重新审视产品设计的本质。她曾指出:恐惧即痛点——这一洞见如一道闪电,照亮了产品思维中那些被忽略的幽微角落。

本文将从两个维度展开探讨:其一,通过具体产品实例,观察恐惧如何驱动用户行为;其二,深入情感心理层面,剖析恐惧背后的人性诉求。若你亦有共鸣或异议,欢迎共思共议。

---

01 产品实例:恐惧催生的刚需



春节将至,归心似箭。
“有钱没钱,回家过年”,这句朴素的民谚背后,藏着千万人对“无法团圆”的深切恐惧——怕抢不到票,怕错过年夜饭,怕父母眼中的失落。



据国家发改委2019年数据,春运旅客发送量预计达30亿人次,铁路承载4.4亿,同比增长8%。每逢此时,12306服务器承压,用户彻夜守候,闹钟定在凌晨,手指反复刷新……那种“可能回不了家”的焦虑,正是产品亟需回应的恐惧。

在2019年5月12306官方推出“候补购票”功能前,市场早已悄然行动。携程、飞猪、美团等平台纷纷上线“智能抢票”服务——自动监控余票、加速刷票、多通道并发。它们并未创造新需求,而是精准承接了用户心中那份“失控感”与“被落下”的恐慌。

有趣的是,这类产品未必高频,却极强刚需。
携程APP的下载曲线清晰呈现季节性高峰:春节、清明、暑假、国庆——每逢人口大规模迁徙,恐惧便集体苏醒,用户蜂拥而至。而美团虽以本地生活为主,其火车票业务同样在节前迎来流量激增。二者路径不同,却共同印证:恐惧驱动的使用,往往短暂却深刻,低频却高粘



---

02 情感心理:恐惧的本质是失控



恐惧从来不只是“买不到票”这么简单。
它根植于人类对“失控”的本能抗拒——当重要之事(如归家)脱离掌控,安全感便如沙塔崩塌。产品若只解决表层问题(如刷票速度),或许能缓解焦虑;但若能重建“可控感”,则真正抚平恐惧。

12306后来推出的“候补购票”之所以有效,不仅因技术优化,更因它赋予用户一种“我在排队,终会轮到我”的确定性。这种心理契约,远比机械刷票更具安抚力。

反观某些抢票软件,虽宣称“加速包提升成功率”,却模糊规则、诱导付费,反而加剧用户的不信任与焦虑——当产品本身成为恐惧源,再炫技的功能也徒劳无功

---

结语:好产品,是恐惧的容器



“快缩短网址”(suo.run)虽非出行工具,却同样面对用户的深层恐惧:链接冗长易错、分享不便、数据不可追溯……我们试图用极简交互与稳定服务,消解这份对“失控传播”的不安。

恐惧无处不在,而伟大的产品,从不嘲笑用户的怯懦,而是默默蹲下身来,说一句:“别怕,我替你守着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