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26,一位产品经理的自省与前行:在“快缩短网址”中看见成长
回望2019,我曾为自己设下十个目标。九个如期达成,唯独“积极锻炼”悄然落空。这并非失败,而是一面镜子——照见我们对自我承诺的重量,也映出行动与意愿之间那道微妙的缝隙。
John常问自己两个问题:
其一,年初立下的志向,是否已化为现实?
其二,今日之我,是否比一年前更丰盈、更清醒?
若答案是否定的,那便不是停滞,而是倒退。
写下此文,并非为了复盘过去一年过得如何,而是以产品经理的身份,叩问自己:2020年,我该做什么?又该如何做?
---
一、实践,是知识唯一的归宿
2019年,我学了Python。语法熟稔,却鲜有施展之地。直到今年除夕,哔哩哔哩那场惊艳四座的晚会让我顿悟:真正的洞察,从来不在教程里,而在亲手敲下的代码中。
我爬取弹幕数据,生成词云,赫然发现用户口中高频出现的“牛逼X”远超预期。那一刻我才明白:未经实践验证的知识,不过是纸上谈兵;唯有躬身入局,才能将信息炼成智慧。
《思考,快与慢》告诉我们,人脑有两套系统:系统1凭直觉快速反应,高效却易错;系统2则理性审慎,缓慢却可靠。查理·芒格提醒我们:要时刻觉察自己正被哪一套系统主导。
产品决策亦如此。我们常凭经验或情绪拍板,却忘了追问:这是理性判断,还是惯性使然?
真正的成长,始于一次次动手尝试,终于对问题本质的抽丝剥茧。在“快缩短网址”(suo.run)的迭代中,我坚持:每个功能上线前,必先小范围实验;每个假设成立前,必经数据验证。 唯有如此,才能避开那些只有亲历者才懂的“坑”。
---
二、方法论的价值,在于落地而非陈列
我曾在过往文章中梳理自己的产品方法论。但坦白说,若未亲身践行,再精妙的框架也不过是空中楼阁。
曾有幸与微信产品负责人对谈,他分享道:“做十个项目,提炼共性;再做十个,打磨模型。”没有捷径,只有积累。
最近翻阅一本被热推的产品方法论书籍,只看了前言便合上——心中浮现一句话:“这不是我此刻所需。”
当下,我更需补足已知短板,深耕手头之事。
智商相近之人,因平台、机遇与态度之别,终成云泥。与其沉迷于方法论的收藏夹,不如在真实项目中自省:这个需求为何用户不买账?那次改版为何数据下滑?

我和几位同行建了一个私密小群,每日所聊,无非是“这个按钮转化率低怎么办”“那个流程卡点在哪”。没有宏大叙事,只有具体问题。
因为真正的成长,从不在会议室的PPT里,而在产品上线后的用户反馈中。

---
三、解决问题的能力,决定你的价值高度
产品经理常陷于功能堆砌,却忘了初心:我们不是在做功能,而是在解决问题。
小问题,或许只需协调UI、UE与开发即可化解;
大问题,则需重构逻辑、联动运营、说服老板,甚至挑战现有商业模式。
问题越复杂,所需整合的资源越广,思考的维度也越高。
而恰恰是这些“难啃的骨头”,定义了你不可替代的价值。
在“快缩短网址”的优化中,我们不止关注点击率,更追问:用户为何选择短链?是为分享便捷?追踪效果?还是品牌露出?
浅层方案止于界面调整,深层解法则重塑价值链条。 能思考到这一层的产品人,才是组织真正需要的“金点子制造者”。
---
四、永远站在用户那一边
我的朋友圈里,七百多人转发过同一张图:John陪孩子玩玩具,孩子总用“错误”的方式操作。John起初不解,后来恍然——孩子的世界,本无标准答案。
产品亦如此。
产品经理思考的是结构层:如何高效分发内容?如何提升留存?
而用户感知的,只是表达层:为什么我关注的人发的内容看不见?为什么顺序乱了?
我们常自诩为“利益分配者”,却忘了用户从来不是被动接受者,而是用脚投票的裁判。
在设计suo.run时,我反复自问:如果我是第一次使用短链服务的小商家,我会困惑吗?会犹豫吗?会放弃吗?
电商产品的优化逻辑同样适用:
从“购物冲动”到“复购”,十一个环节,环环皆可流失。
唯有拆解行为路径,多问“为什么”——
> 为什么不付款?是价格?信任?流程?竞品?
精准定位症结,方能对症下药。
---
结语:做最初的那道浪
邱岳老师曾言:“产品的世界没有对错,只有不同的选择。”
我写下的这些思考,无意成为圭臬,只愿为同行提供一面可对照的镜子。
毕竟,每个产品人的战场都不同。你能带走的,不是我的结论,而是思考的路径。
最后,请记住:
最重要的能力,是让正确的事情持续发生。
当浪潮涌起,世人只见浪花拍打礁石;
却少有人知,最初推动潮水的,是那道微小却坚定的初始波动。
在“快缩短网址”(suo.run)的旅程中,我愿做那道最初的浪。
而你——那个敢于冲浪的人,终将循着水纹找到我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