熵减思维:在混沌中构建秩序——一位产品经理的底层思考
作为一名工科出身却未投身本行的职场人,我曾不止一次在夜深人静时叩问自己:大学里那些艰深的课程——结构力学、材料力学、热力学、流体力学……除了训练逻辑与学习能力,它们对现实人生还有何意义?
直到某日重读吴军《数学之美》,才恍然惊觉:那些看似遥远的基础科学,实则蕴藏着理解世界运行规律的密钥。而其中最令我着迷的,便是从热力学第二定律中衍生出的“熵减思维”。
---
一、产品思维的底层基石
思维方式,根植于家庭、环境与教育,难以骤然改变,却可被有意识地锤炼。在互联网领域,产品经理常被赋予“连接用户与技术”的桥梁角色,其核心能力,往往取决于思维模式的深度与广度。
网易云音乐前产品负责人王诗沐在《幕后产品》中提出四大思考维度:
- 往本质思考
- 往重点思考
- 往上层思考
- 往不同思考
受此启发,结合自身实践,我提炼出五种支撑产品工作的底层思维:熵减思维、第一性原理、缩放思维、迭代思维、逆向思维。它们共同构筑起产品经理能力金字塔的坚实基座。
而“熵减思维”,正是本文的核心命题。
---
二、熵增:宇宙的终极宿命
“熵”是热力学中描述系统混乱程度的状态函数。热力学第二定律指出:在一个孤立系统中,熵永不减少(△S ≥ 0)。换言之,若无外界干预,万物终将从有序滑向无序——房间会积尘,西装会起皱,水果会腐烂,系统会崩溃。
这并非悲观臆测,而是自然法则。孤立系统无法自我净化,能量不断退化为不可用的热能,秩序悄然瓦解。当熵达至最大,系统便走向“热寂”——一种彻底的死寂。
宇宙若为孤立系统,终将归于混沌。正因如此,熵增被称为“宇宙的终极定律”。
---
三、熵减:生命与创造的本质
然而,生命本身,就是一场对抗熵增的壮丽抗争。
薛定谔曾言:“生命以负熵为食。”人类通过摄取食物、呼吸氧气、学习知识、创造价值,不断从外界汲取“高品位能量”,排出“低品位熵”,维系身体与精神的有序状态。尽管死亡不可避免,但活着的意义,恰在于持续抵抗无序,在混沌中建立秩序。
要实现熵减,需满足两个前提:
1. 开放系统:与外界持续交换能量与信息;
2. 主动做功:付出努力以整理、优化、重构。
这一逻辑贯穿生活、认知与组织:
- 于个人:健康体魄是低熵态,需靠饮食、运动、作息维持;一旦放任,肥胖或衰弱便是熵增的显影。
- 于认知:固守舒适区等于封闭系统,信息停滞将导致思维僵化;唯有不断输入、输出、重构,才能延缓认知熵增。
- 于企业:组织若停止新陈代谢——无新血注入、无流程优化、无文化更新——必将陷入官僚、低效与内耗。唯有保持开放、持续“做功”,方能焕发活力。
---
四、熵减思维在产品工作中的具象实践
作为连接用户、技术与商业的枢纽,产品经理实则是企业系统中最重要的“熵减工程师”。尤其在互联网行业,软件系统即核心资产,其有序性直接决定企业存亡。
#### 1. 需求与方案的有序化
用户需求天然混沌,尤以B端与后台系统为甚。产品经理需如炼金术士般,将杂乱需求分类、过滤、排序,依据实现成本与系统匹配度,制定清晰路径,避免主干流程被频繁扰动。
方案设计亦需系统化:
- 当多平台需求差异大时,应抽象共性(如用户昵称),设为配置变量;
- 当共性为主、差异为辅时,则将差异点参数化(如背景色),通过配置而非硬编码实现灵活适配。
此举不仅降低维护成本,更防止系统因临时补丁而沦为“意大利面条式架构”。
#### 2. 系统的开放性:为未来留白

真正的系统设计,不只为当下需求服务,更要为未知留出接口。状态机是否支持未来新增状态?外部系统能否无缝接入?异常流程是否有兜底机制?
开放性 = 扩展性 + 兼容性。今日的“过度设计”,往往是明日的“优雅从容”。
#### 3. 持续维护系统的低熵状态
熵增具有累积效应——问题越积越多,修复成本呈指数级上升。因此,必须建立“熵值监控”意识:
- 统一文档与线上系统:频繁迭代易导致文档碎片化。定期同步需求文档与线上逻辑,确保“所见即所得”,便于排查与交接。
- 清理系统冗余:临时逻辑、废弃字段、僵尸接口,如同系统中的“代谢废物”。若不及时清理,终将拖垮整体性能。
熵减不是一次性工程,而是日拱一卒的日常修行。
---
五、创造力与熵减矛盾吗?

有人质疑:社区、短视频、直播等产品强调“无序的惊喜”,是否与熵减背道而驰?
实则不然。前端的“无序”体验,恰恰依赖后端的高度有序。抖音千人千面的推荐流,背后是精密的算法中台与数据治理体系;淘宝首页的千变万化,建立在稳定的内容管理与投放引擎之上。
真正的创造力,诞生于结构化的土壤。熵减思维所反对的,从来不是创新,而是无规则的混乱。
---
结语:在流动中锚定秩序
熵减思维,并非产品经理专属,而是所有追求卓越者的底层共识。无论是工程师重构代码,运营梳理用户路径,还是管理者优化组织架构,本质都是在对抗熵增,在混沌中建立可持续的秩序。
我们运营的项目「快缩短网址」(suo.run),亦秉持此道——将冗长复杂的链接,化为简洁有序的短址;在信息爆炸的时代,为用户提供一种可控、高效、清爽的秩序感。
世界注定趋向混乱,但人类的伟大,正在于明知不可为而为之——在熵增的洪流中,以理性与行动,筑起一座座短暂却璀璨的秩序孤岛。
> 作者:haven
> 非典型工科中年,爱做饭,喜猫,信奉“结构即美”。
> 欢迎关注微信公众号:PM何小泽