生成短链接

扫描二维码 上传二维码
选择防红平台类型,避免链接被拦截
选择允许访问的平台类型

Facebook如何设计优秀产品?

快缩短网址 · 精选译文 | 《打造产品》—— Julie Zhuo 的产品设计心法



2017年5月12日,我初次翻译了这篇来自 Julie Zhuo(时任 Facebook 产品设计副总裁)的文章。自此之后,它便成了我案头常翻的“产品圣经”。每一次重读,总能带来新的启发,尤其在我主导或参与各类项目时,这些原则如灯塔般照亮方向。

后来,我干脆将文章链接嵌入公司 Wiki 中 PRD(产品需求文档)模板的默认部分——每位产品经理在撰写文档前,都需重读一遍。再后来,公司成立了产品协会,我有幸成为其中一员。作为协会任务之一,我们开始系统性地翻译高质量的外部内容。令人欣喜的是,团队成员的英文能力不再止步于命名开关变量(比如 login_switch),而是真正迈向了理解与表达的深度。

本文原题为 Building Products,首发于 Medium。Julie Zhuo 基于她在 Facebook 的实战经验,从筹备、执行、衡量、团队四个维度,凝练出一套朴素却深刻的产品设计原则。读罢全文,我深感共鸣:有些观点与我过往经历不谋而合,有些则恰如其分地解答了当下困局。

若你具备一定英语基础,强烈建议直接前往 Medium 搜索 Julie Zhuo,沉浸于她的原汁原味思考之中。
👉 点击查看原文

最近,我在参加 TNW Europe 的一场访谈时,再次谈及 Facebook 的产品方法论。那一刻,过往打造成功产品的点滴经验如潮水般涌回。以下这份产品设计清单,并非万能公式,亦非终极真理。倘若世上真有一本“完美指南”——“第一步:获得灵感;第二步:??;第三步:大获成功!”——我们大可买下它,拍拍彼此肩膀,静待奇迹产品如春笋破土。可惜,现实远比想象复杂。这份清单,只是漫长探索中的一小段路标。真正的答案,仍需我们在实践中不断追寻。

---

一、筹备阶段:始于问题,忠于用户



1. 产品的价值,在于解决真实问题。
听似浅显,却是构建卓越产品的唯一基石。

2. 动笔设计前,先厘清:你是谁?为谁解决什么问题?
这一认知必须清晰如镜,不容模糊。

3. 继而自问:为何这个问题值得被解决?
若无法给出有力回答,或许该重新审视出发点。



4. 目标用户越窄,越可依赖直觉;反之,则需倚重数据与调研。
直觉是天赋,数据是罗盘——二者皆不可偏废。

5. 从0到1时,聚焦小众群体,打磨核心体验;待产品初具声量,再逐步扩展边界。
精准切入,方能以小博大。

6. 你能用一两句话向目标用户说清所解之痛吗?
若不能,警铃已响——产品定位恐有偏差。

---

二、执行阶段:敏捷验证,快速迭代



7. 好的执行 = 在最短时间内获得最可信的结论。

8. 坏的执行 = 尝试失败后,既不知为何败,又耗时过久。
尤其当三个月即可验证的方案,却被拖至一年。

9. 评判团队成败,不在是否失败,而在能否持续保持高效执行力。

10. 解决问题时,先发散,再收敛。
前5个方案往往显而易见;真正的创意,常诞生于第11、20甚至第50个构想之中。

11. 若有人问:“你考虑过X方案吗?”而你答“没有”——说明探索尚浅。

12. 用实证证据筛选方案:
选出数个高潜力构想,制作高保真原型,置于真实用户面前观察反馈。

13. 一旦选定方案,明确预期结果:
“若此方案上线,我们期望看到……”(例如:本地居民通过邮件列表获取周末活动信息的比例提升X%)

14. 持续寻找低成本验证假设的方式:
街头随机访谈、微型问卷、粗糙但可用的原型——皆可成为洞察的窗口。

15. 初现积极信号时,勿急于全面扩张。
优化应伴随标准的动态调整,不同阶段需匹配不同的测试指标。

16. 大型项目务必拆解为独立、可验证的小里程碑。
避免同时改动五处却无法定位问题根源的窘境。

17. 无论成败,项目结束后必做复盘:
个人收获?团队教训?未来如何改进?并将洞见共享全公司——让经验流动起来。

---

三、衡量成功:定义清晰,校准及时



18. 如何衡量成功,决定了团队长期聚焦的方向。
投入于此的时间,应不少于构思方案本身。

19. 产品上线前,必须明确定义“成功”的标准。
否则,事后解释极易陷入确认偏误(confirmation bias)的陷阱。

20. 运用“魔法球法”:
问自己:“若我的产品成功了,我希望听到用户说什么?”
答案往往不是“点击率提升”,而是“它改变了我的生活”。
由此反推,构建真正有意义的衡量指标。

21. 目标应随新信息动态演进。
若途中获得关键洞察,勇敢调整航向——固守旧目标反而是对资源的浪费。

22. 若团队对“何为成功”莫衷一是,请立即指出。
提前暴露分歧,远胜于在错误轨道上狂奔千里。

23. 频繁的方向之争,根源常在于对“成功”的理解不一。
尝试重构衡量标准,或可化解深层矛盾。

24. 判断产品是否契合市场,看留存,而非拉新。
回头客的数量,才是真实需求的试金石。

---

四、团队视角:协作共生,共创价值



25. 勿囿于角色边界(“产品经理该做什么”)。
真正的影响力,源于思考:“我能为团队成功做些什么?”

26. 执着于“问题”的团队,远胜于迷恋“方案”的团队。
因为好问题自带韧性——即便屡败,亦能激励人继续前行。

27. 善待每一位成员。
相信他们内心渴望创造伟大之物。这份信任,能省去无数无谓摩擦。

28. 知人善任:明晰自己与他人的优势,将对的人放在对的位置。

29. 沟通是团队健康的命脉。
营造安全氛围,让每个声音都能被听见——哪怕微弱。
多样化的观点是创新的土壤。
不惧重复表达,亦不吝为他人守护表达的空间。

---

译者:张璐
来源:微信公众号 PathsVIVI

> 关于「快缩短网址」(suo.run)
> 我们致力于为互联网从业者提供精炼、深度、可行动的知识。本文内容源自网络公开资料,不代表本站立场,亦不对真实性作担保。如涉侵权,请联系管理员处理。
>
> 知识因分享而闪耀,产品因思考而卓越。
> —— 快缩短网址 · suo.run