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运营的江湖里浮沉三年,我曾自诩“打杂”,却也在混沌中逐渐窥见内容运营的一线光亮。
起初,我对“运营”二字毫无概念——直到工作的第二年,才真正开始接触、摸索、理解。过程并不轻松,甚至带着几分“一路悲伤”的笨拙。但幸运的是,时间终究没有辜负这份坚持,慢慢有了些心得。
某次与前同事闲谈时,他忽然说:“你其实可以试着做内容的产品经理。”
这句话点醒了我:原来我一直做的,正是内容运营——尽管它杂糅、琐碎,甚至边界模糊。但我愿意承认,并认真对待这件事。
今天想和你分享一些关于内容运营的思考,纯属个人体悟。若你觉得有用,欢迎转发;若能引发共鸣,我会倍感欣喜。
---
一、别急着“做”,先搞清楚“是什么”
当你接手一个新项目或新产品,第一反应是不是立刻写方案、做内容、投渠道?
停一下。真正的第一步,是深度理解产品本身:
- 它是什么?
- 它解决了什么问题?
- 它的核心价值在哪里?
重要的事情说三遍:这是最容易被忽视,却最关键的起点。
只有厘清产品的本质,才能明确目标、挖掘价值,并初步圈定目标用户群体。
---
二、用户画像:不只是标签,更是连接的桥梁
有了初步用户群后,下一步是构建用户画像。
不必拘泥于复杂的模型,抓住几个关键维度即可:
- 性别
- 年龄
- 活跃平台
- 偏好的内容形式
这些信息看似基础,却能揭示用户与产品之间的潜在连接点。
比如,《庆余年》点播翻车,而《陈情令》却安然无恙——背后正是用户群体的差异:前者观众更广、男性居多,理性消费;后者粉丝以女性为主,情感驱动更强,更愿为热爱买单。
理解这一点,才能精准定义内容的调性与传播阵地,为后续转化铺路。
---
三、渠道选择:不是“有流量就行”,而是“匹配才有效”
很多人以为选渠道就是看哪个平台流量大。
但真正的策略是:基于用户画像,反向匹配渠道。
我会从两个维度评估:
1. 平台整体生态:用户构成、主流内容类型、互动数据(阅读、点赞、评论等);
2. 与产品的契合度:该平台是否真有我们的目标用户?他们的行为习惯是否支持我们的内容形式?
一旦选定,便深入研究平台规则:什么时间发?什么内容易爆?哪些雷区要避开?
线上如此,线下亦然——渠道即战场,交付即艺术。
---
四、内容复盘:数据不会说谎,但需要你去倾听
早期我也曾陷入“写完就忘”的误区:阅读量低不知为何,高了也只当运气好。
直到一次被老板点醒:拉数据,做复盘。
以微信公众号为例,我会追踪以下核心指标:

- 送达人数
- 7日阅读量
- 打开率(=会话阅读量 / 送达人数)
- 分享率(=分享次数 / 阅读量)
- 点赞率
通过Excel对这些数据进行交叉分析:
- 标记打开率高于平均的文章(反映标题吸引力与推送时机);
- 标记分享率高于平均的文章(反映内容共鸣与传播力);
- 结合两者,识别四种典型类型:双高、双低、高开低转、低开高转。
由此,清晰知道:哪些题材值得深耕,哪些形式该果断放弃。
> 打开率决定一次传播,分享率决定二次裂变。
> 二者共同指向内容的生命力。
---
五、别忘了终点:转化才是闭环
图中最右侧那个小圆圈——转化,往往被忽略,却是KPI的落脚点。
无论是阅读量、转发数、评论互动,还是最终的销售转化,都应设定明确目标。
若老板未设指标,请为自己设定。没有目标的运营,如同无舵之舟。

---
最后,附上一张浓缩今日要点的小图(虽简,却凝练)。
希望它能成为你内容运营路上的一枚路标。
我仍在学习,仍在试错。
若你也有故事、疑问或见解,欢迎留言交流——运营之路,独行快,众行远。
---
作者:邛哩
来源:微信公众号 “say it”
> 注:本文观点仅代表作者个人经验,不构成专业建议。
> “快缩短网址”(suo.run)致力于为运营人提供高效工具与灵感源泉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