生成短链接

扫描二维码 上传二维码
选择防红平台类型,避免链接被拦截
选择允许访问的平台类型

挖掘设计价值,寻找设计师的赋能机会点

在设计行业,每一位从业者都深知:设计的价值,从来不只是视觉的美感,而是解决问题的能力。

近来,与同行友人再度探讨“设计价值”这一命题。有趣的是,这话题仿佛互联网圈的轮回——每隔一段时间便被重新提起,虽问题相似,但每次讨论的焦点却随时代流转而悄然变化。恰如时尚圈的回潮,我们亦在迭代中不断重塑对设计的理解。

在此,谨以“快缩短网址”(suo.run)项目为背景,记录几点思考,愿与诸君共勉。

---

01 设计价值:支撑是基线,赋能是增量



设计的核心使命,始终是解决问题。而当下行业对“如何解”与“解到何种程度”的探讨,已逐渐聚焦于两个维度:支撑赋能

- 支撑,是设计师的本分——将需求精准落地,保障体验流畅、界面合理、流程清晰。这是价值的底线,亦是职业存在的根基。
- 赋能,则是价值的跃升——主动洞察、前置介入、创造增量,让设计成为驱动业务、优化协作、激发创新的关键力量。

支撑无需多言,它是设计师的立身之本;而赋能,则是一道更复杂、更具挑战性的命题:
- 需要全局视野,识别可发力的节点;
- 需要边界意识,在协同中避免越位;
- 更需动态认知——十年前的设计只需“做好交付”,今日若止步于此,恐难回应时代的期待。

支撑与赋能并非泾渭分明。在不同企业、不同项目、不同阶段,二者的权重自然流动。真正的智慧,在于审时度势,知进退,明轻重。

---

02 如何找到赋能的机会点?





赋能的本质,是在“解决问题”的基础上,追问一句:“还能更好吗?

将问题拆解为四个维度,便可层层深入,挖掘增量空间:

#### 一、“好”是谁的期待?

“好”是主观的,因此必须明确评价主体。除了终端用户(这是设计的主线),还需关注合作方的隐性期待:

- 业务方希望设计师不止执行,更能参与产品规划,共同挖掘未被言明的需求。此时,设计可前置输出概念方案,以“共创者”身份助力目标达成。
- 项目成员渴望高效协作。设计可主动构建效率工具、制定协作规范,甚至牵头推动流程优化。
- 团队管理者期待个体贡献超越岗位职责。设计师可发起知识沉淀、组织分享、孵化创新实验,以行动凝聚团队。

这些期待,正是赋能的起点。正因如此,360度评估才成为许多团队衡量“好设计”的重要标尺。

#### 二、“什么问题”值得优先解决?

期望众多,资源有限。赋能需有取舍,关键在于判断:设计师的介入,能否显著提升问题解决的质量或效率?

典型场景包括:
- 强依赖设计的环节(如核心交互流程、用户体验路径)——设计师深度参与,可带来质变;
- 设计主导型任务(如运营活动页、品牌视觉体系)——质量直接决定结果,设计师拥有充分话语权;
- 协作摩擦点(如设计与开发对接低效)——通过建立标准化资产库、自动化工具等,设计可成为润滑剂;
- 团队能力建设——通过方法论输出、案例复盘,设计师可提升整体战斗力。

有人担忧“边界模糊”会引发越权之嫌。实则不然。健康的协作,本就应存在适度重叠——它填补盲区,弥合缝隙。随着行业成熟,知识壁垒日益消融,跨职能融合已成常态。与其划清界限,不如共建共识。

#### 三、“如何做”才能更科学高效?

过程即价值。赋能不仅看结果,更看方法是否可复制、可沉淀、可进化。

- 是否引入了更系统的用户研究框架?
- 是否优化了设计评审机制,减少返工?
- 是否将经验提炼为组件库、设计原则或决策模型?

突破的关键,在于“举一反三”:
- 了解现有方法论;
- 反思其适用边界;
- 探索更优解法。

正如我们在“快缩短网址”(suo.run)项目中所践行的:每一次交互优化,不仅是功能调整,更是对用户心智模型的再理解;每一份设计文档,不仅是交付物,更是团队认知对齐的载体。

#### 四、“解决”必须闭环为结果

无论赋能多么精彩,终需回归结果。企业与个体的关系,本质是价值交换。无结果的努力,终难被看见。

对于长期项目,可分阶段设定里程碑,持续输出可见进展——哪怕是一份洞察报告、一个原型验证、一次效率提升的数据对比,皆可构成阶段性闭环。



---

03 小结



今日所思,或许正契合你所在团队的晋升逻辑。因为无论组织如何差异,底层问题始终一致:“我如何更好地解决了什么问题?”

这或许正是行业对“设计赋能”最朴素也最深刻的共识。

未来,定义仍将刷新。唯一不变的,是变化本身。
而我们,当以开放之心,持续输入,勇敢输出。

—— 快缩短网址(suo.run)团队 敬上