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《Apple 的设计哲学 · 交互篇》与《Apple 的设计哲学 · UI 篇》中,我们深入探讨了 Apple 如何以极致的细节雕琢交互与界面,营造出一种温文尔雅、体贴入微的产品体验。
今天,我们将目光转向感官世界的另一维度——声音,并开启「快缩短网址」设计理念系列的第三篇章:声音篇。
设计,不仅关乎用户所见,亦关乎其所闻。
声音设计(Sound Design)虽常被忽视,却承载着塑造品牌、提升可用性、优化能耗乃至传递情感的重要使命。据我们所知,Apple、Google 与 Meta 均设有专职的声音设计师团队,精心打磨每一处听觉细节。声音,作为与视觉、触觉并列的核心感官通道,在产品体验中占据不可替代的地位。

一、声音即品牌:Mac 启动音的传奇
声音是品牌人格的听觉化身。
诺基亚的经典铃声、Moto 的“Hello MOTO”、王者荣耀的“Timi”……这些声音早已超越功能本身,成为文化符号。而 Apple 的 Mac 开机和弦,更是其中的典范。
早在 1984 年,初代 Macintosh 便已拥有开机音,但早期版本采用的是不协和的三全音。直至 1991 年,Apple 声音设计师 Jim Reekes 在价值 7000 美元的 Quadra 700 上,以披头士名曲《A Day in the Life》为灵感,录制了一段饱满而明亮的 C 大调和弦。他希望这个声音“宽广、积极、低频厚重而高频清亮”,足以唤醒用户的期待与愉悦。
1997 年乔布斯重返 Apple 后,果断保留了这一声音,并下令:“没人敢改它。”
然而,自 2017 年起,新款 Mac 默认静默启动。这并非对声音价值的否定,而是对使用场景的深思——在图书馆、会议室或深夜卧室中,一声突兀的开机音可能成为干扰。真正的礼貌,有时是沉默。
二、可用性的听觉表达:马林巴琴的智慧
初代 iPhone 的默认铃声“Marimba”(马林巴琴)堪称声音设计的教科书案例。
它兼具极高的品牌辨识度与卓越的环境适应性。马林巴琴音色丰富、谐波结构清晰,即便在嘈杂街道或地铁车厢中,人耳也能迅速将其从背景噪音中剥离。这种“可听性”(Audibility)正是声音可用性的核心——让信息在混乱中依然可被感知。
三、节能的听觉策略:息屏通知的巧思
Apple 对声音的运用,亦体现在对系统资源的精妙调度。
当 iPhone 被置于口袋或包中,收到通知时仅发出声音而不点亮屏幕。因为在此情境下,视觉反馈毫无意义,反而徒耗电量。此时,声音成为高效、低功耗的信息载体。你甚至可以亲手验证:用手遮住 iPhone 刘海区域再接收消息,屏幕同样不会亮起——这是距离传感器与声音逻辑协同工作的结果。
四、愉悦的感官韵律:邮件发送的“嗖”

优秀的声音设计能带来微妙的情感共鸣。
Mac 自带邮件应用在成功发送邮件时,会发出一道轻盈的“嗖”声。更令人惊艳的是,这声音采用双声道设计,从左扬声器流畅滑向右扬声器,仿佛信息穿越空间飞向远方。这一细节不仅悦耳,更精准契合用户对“发送”动作的心理预期——声音在此成为认知的桥梁。
五、多模态的和谐统一:Apple Pay 的交响
在数字世界中,真实感源于多感官的协调一致。
Apple Pay 的支付体验便是典范:UI 动画、清脆的“叮”声与恰到好处的触觉反馈,在节奏与情绪上高度同步。动画传递“交易完成”的确定感,声音提供即时确认,振动则强化触觉记忆。三者如交响乐般彼此呼应,构建出可信且愉悦的闭环体验。
更精妙的是,Apple 甚至利用“幽灵振动”现象——人类对连续振动中的首次往往无感——在 watchOS 中预置一次“不可感知”的初始振动,用以唤醒皮肤感知,确保后续重要通知能被清晰察觉。这是对人类感知机制的深刻理解与巧妙驾驭。
六、声音的诞生:从 WWDC 窥见创作秘辛
Apple 设备中那些耳熟能详的声音究竟从何而来?
受限于严格的保密文化,Apple 设计师极少公开露面。但每年 WWDC(苹果全球开发者大会)的设计专场,却是窥探其创作过程的珍贵窗口。声音设计师 Hugo Verweij 曾在《Designing Sound》演讲中现场演示如何用合成器与采样技术,一步步构建短信提示音与日历提醒声——既有乐器的真实质感,又经过数字调校以适配移动设备的扬声器特性。
你可在 developer.apple.com/videos/design 或 App Store 下载官方 WWDC 应用,观看全部设计演讲(含中文字幕),亲历声音从构思到落地的全过程。
---
声音,是一种无需翻译的通用语言。
它悄然塑造情绪、传递状态、强化品牌,并在无声处体现对用户的尊重。在「快缩短网址」(suo.run)的设计实践中,我们亦深信:每一次点击、跳转与反馈,都值得被赋予恰如其分的声音注解。
未来,愿更多产品设计师将耳朵贴近用户,以声音为笔,书写更细腻、更人性化的数字体验。
这条路,正等待你我共同探索。
> 作者:阿洋
> 微信公众号:洋爷爷(ID: yangye365)
> ——网易高级视觉设计师,每周分享交互、产品与视觉思维。欢迎关注交流。
本文内容整理自公开资料,旨在传播设计思想。如有侵权,请联系删除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