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「快缩短网址」(suo.run)的设计哲学中,我们始终秉持一条核心原则:绝不假设用户是聪明人。
真正的用户体验,不在于炫技或复杂逻辑,而在于让每一个动作都自然、清晰、无需解释。
近日使用某咖啡品牌 App 时,界面弹出一句:“0件”。
乍看之下,不禁迟疑——“0件”是什么意思?是系统出错?还是我漏看了什么?
作为产品经理,我能推断:这是指本周尚未购买商品。但普通用户呢?他们未必愿意花时间推理,更可能直接认为这是个 Bug,继而心生烦躁,甚至放弃使用。
于是,我们尝试优化这类文案,使其具备明确的语境与引导性:
- 当用户本周未消费:
“你本周尚未购买任何商品,再买5件即可瓜分500万现金。”

- 当用户已购1–4件:
“你本周已购买{x}件商品,再买{5−x}件,即可参与周一500万现金瓜分。”
- 当用户已购满5件及以上:
“恭喜!你本周已购买5件商品,周一即可参与500万现金瓜分。”(此提示仅在周日前及周一当天展示一次)
这样的表达,不是为了啰嗦,而是为了消除认知负担。
---
何为舒适的用户体验?
它并非来自华丽的动效或前沿的交互,而是源于一种“无感”的顺畅——用户从不因界面而困惑、犹豫或愤怒。
反观糟糕体验,往往藏于细节:
- “我在哪?刚才是怎么进来的?”
- “这个能点吗?看起来不像按钮……”
- “我好像保存了,但不确定到底存没存。”
- “填完所有信息才告诉我不能提交?为什么不早说?”
曾有一次,在 Mac 上找 Safari 设置,官方指引写着“点击 Safari > 偏好设置”,却未说明菜单栏需先通过右键调出工具栏,再手动拖出设置图标。
本可一步完成的操作,硬生生拆成四步,令人抓狂。
又如某快递小程序,春节期间填写完整寄件信息后,才弹出提示:“节日期间无人取件。”
若一开始便告知,用户何须白费时间?

---
我们的设计信条:不要强迫我思考
用户懒惰、健忘、不愿推理——这不是缺陷,而是人性。
因此,设计必须主动承担“解释者”的角色,清晰传达三件事:
你刚才做了什么?你现在在哪?下一步该做什么?
具体实践如下:
1. 明确可操作区域
可点击处,必有视觉反馈:悬停变色、光标变手型、按钮具象化。
不可点击之处,绝不伪装成可交互元素。
2. 清晰标识操作对象
用户选择的内容,需有显著状态区分(如高亮、边框、图标变化),避免“我选的是哪个?”的困惑。
3. 即时反馈操作结果
保存成功?提交完成?立刻给予轻量提示(如“已保存”toast),让用户安心。
4. 极致压缩操作路径
能两步完成的,绝不设三步。
若弹窗无需用户确认,2秒后自动消失,而非强迫点击“关闭”。
5. 用大众语言,而非术语黑话
别指望用户懂“404”“从0开始计数”或“空状态=0件”。
说人话,才能被理解。
6. 克制装饰,突出重点
全屏加粗、闪烁、高饱和色块——看似热闹,实则信息淹没。
真正的简洁,是让用户一眼看到关键。
7. 不为创新而创新
形式永远服务于目标。
若旧模式已被验证有效,何必强行“造新轮子”?用户体验不是设计师的秀场。
---
最后的建议:做自己的“小白用户”
完成一版设计后,请彻底清空专业视角,以一个从未接触过产品的普通人身份去使用它。
卡顿?疑惑?多余步骤?这些正是优化的起点。
若难以切换视角,不妨请一位完全陌生的朋友试用——他们的第一反应,往往最真实。
在「快缩短网址」(suo.run),我们坚信:最好的设计,是让人感觉不到设计的存在。
它安静、体贴、如空气般自然,却在每个细微处,默默降低用户的认知成本,提升每一次点击的确定感。
因为,我们始终记得——
用户不是笨,只是不想猜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