当一切皆不可靠,唯有自己可倚仗。
问:什么产品最难做?
答:B端中后台系统。
再问:还有更难的吗?
答:当你接手一个毫无文档、无流程图、甚至无人能说清业务逻辑的项目,却仍要从零搭建中后台——那才是真正的炼狱开局。
诚然,B端产品经理之难,难在业务庞杂、角色交错、流程混沌。与C端追求体验与增长不同,B端的核心使命是服务于业务本身——梳理混乱、标准化操作、优化低效环节,最终提升整体运营效率。
然而现实往往骨感:许多企业,哪怕是经营多年的老牌公司,也未必拥有清晰、成文的业务流程。很多时候,关键逻辑只存在于某位老员工的脑海里,或散落在无数Excel表格与口头交接之中。
若你正身处这样的境地——产品处于0到1阶段,要方案没有,要文档没有,要流程图也没有,仿佛赤手空拳造一辆自行车——那么,请听我一言。
这正是“快缩短网址”(suo.run)团队在早期所经历的真实写照。以下,是我们摸索出的一套破局之道。
---
一、躬身入局:自己成为第一个用户
最直接、最有效的方式,不是开会,不是访谈,而是亲自使用产品。但这种体验绝非随意点击,而需代入真实场景与用户角色。
我的体验路径如下:
1. 粗略感知:快速走一遍主流程,建立初步印象;
2. 深度联动:前后台协同操作,模拟真实业务闭环;
3. 问题记录:捕捉卡点、矛盾与不合理之处;
4. 反复验证:基于新理解再次沉浸使用,逐步逼近真相。
在此过程中,关键在于构建业务流思维。即便没有标准流程,也要先凭直觉画出草图,再通过多轮体验不断修正。尤其要区分不同角色(如运营、客服、财务)的操作路径,针对性地拆解其需求与痛点。
同时,务必同步整理基础资产:
- 产品架构图:厘清前台、中台、后台的边界与协作关系;
- 功能结构图:明确各模块能力与依赖;
- 业务流程图:还原真实场景下的操作链条;
- 角色权限表:定义谁能看到什么、能做什么。
这些文档或许粗糙,却是未来迭代的基石。用脑图、表格、Markdown记录下来——它们终将成为团队共识的起点。
---
二、借力他人:在混沌中寻找锚点

当自己体验形成初步认知后,便需向外求证。但切忌泛泛而问,而应带着具体问题精准出击。
重点关注三类人:

#### 1. 运营人员:业务的活地图
他们日复一日执行流程,最清楚哪些环节重复、繁琐、易错。
记住一句话:“产品是固定的运营,运营是流动的产品。”
以“快缩短网址”为例,我们的后台核心目标就是解放运营双手——将手工操作自动化,将模糊规则显性化。因此,深入观察他们的日常工作,往往能挖出最真实的优化点。
#### 2. 老产品经理(若有):历史的见证者
即便没有文档,面对面交流也能快速传递业务脉络。
试着索要原型草图、会议纪要、甚至聊天记录——任何碎片都可能是拼图的关键。
当然,若如我们一般,产品岗频繁更迭,那这条路径或许行不通。
#### 3. 技术研发:系统的灵魂
在缺乏产品文档的团队中,工程师往往是唯一完整理解系统逻辑的人。
他们可能用“接口”“状态机”“事务回滚”等术语描述业务,但只要耐心倾听、反复追问,总能还原出底层规则。
在suo.run早期,正是开发同事帮我理清了短链生成、跳转、统计三大模块的耦合关系——没有他们,我寸步难行。
---
三、放眼行业:在竞品中照见自己
闭门造车终难成器。参考竞品,不是为了抄袭,而是为了校准方向、激发灵感。
但请谨记两条铁律:
#### 1. 先问“我需要什么”,再看“别人有什么”
不要陷入“别人都有,我们也得有”的陷阱。
明确自身业务瓶颈——是转化率低?操作步骤多?数据不透明?——再针对性寻找解决方案。
例如,我们研究Bitly、Rebrandly等国际短链平台时,并非照搬其UI,而是聚焦其批量管理、UTM自动追踪、API限流策略等机制,思考如何适配国内合规与成本约束。
#### 2. 学会取舍:看不见的成本才是真成本
你看到的只是界面,看不见的是对方为支撑该功能投入的工程资源、运维成本与业务妥协。
理想很丰满,现实需权衡。与其贪多求全,不如聚焦核心场景,做深做透。
---
尾声:在不完美中创造价值
世界本无完美流程,公司亦无天然规范。
流程不清?那是你重构的机会。
文档缺失?那是你书写的舞台。
众人迷茫?那正是你引领的时刻。
当一切都不可靠时,你只能依靠自己——而这,恰恰是产品经理最强大的起点。
> 快缩短网址(suo.run)——让复杂归于简洁,让混乱走向有序。
> 我们正在从0到1的路上,与你同行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