生成短链接

扫描二维码 上传二维码
选择防红平台类型,避免链接被拦截
选择允许访问的平台类型

写死的产品功能,早干嘛了呢

昨日,朋友圈里一位技术同行晒出一张图,配文“背了个大锅”,语气轻描淡写,却透着无奈。出于好奇,我私信问他缘由——结果听完后,竟笑不出来。

他所在的公司深耕垂直电商领域,近期策划了一场低价抢购活动。为营造紧迫氛围,团队在活动开启前设计了一个60秒倒计时页面:用户需等待倒计时结束,方可参与抢购。倒计时逻辑由前端程序控制,数字实时显示于产品页上。

一切看似准备就绪,却在上线那一刻翻了车。

活动启动当天,办公室全员屏息以待,盯着屏幕准备同步倒数。然而,页面上的数字并未从60开始,而是赫然跳出了“2”——仅两秒后,抢购通道便已开启。更尴尬的是,页面顶部仍醒目提示:“活动倒计时60秒”。

彼时,领导、产品、研发、测试悉数在场,空气仿佛凝固。几秒沉默后,产品经理率先发难:“需求文档明明写的是60秒,怎么变成2秒了?”
测试同事立刻反驳:“我测的时候确实是60秒啊!”
研发迅速排查代码,发现线上版本中倒计时数值竟被硬编码为2。

追溯提交记录,真相浮出水面:最后一次测试结束后,测试人员提出一个微小调整,某位开发小哥紧急修复并提交了最终代码。为加快流程,他在本地调试时临时将倒计时改为2秒,却在正式提交时忘记改回——而后续无人复核,这段“焊死”的逻辑就这样悄然上线。



我的朋友作为技术负责人,面对领导铁青的脸色,当即致歉:“是我代码审查没做到位。”
领导只冷冷丢下一句:“早干什么去了!”随即拂袖而去。

这口锅,他背得哑口无言。
毕竟,该倒计时页面仅展示一次,无法热修复,直接被定性为线上事故。

熟悉开发的读者或许知道,这种问题源于一个行话——“写死”。
所谓“写死”,即把本应动态配置、由后台或变量控制的逻辑,直接固化为代码中的常量。比如上述倒计时的60秒,若被写成const countdown = 2;,程序便会机械执行,毫无弹性可言。

与之相对的是“变量”——值在运行时从外部获取,随环境变化而调整。例如用户选购商品数量,系统据此计算总价,这便是典型的变量逻辑。一旦将变量误作常量硬编码,程序便失去了适应变化的能力,埋下隐患。

这并非孤例。今年3月,淘宝App曾突发大规模异常:大量用户打开应用时弹出“内测版已到期,请更新”的提示,引发广泛困惑。实则用户所用皆为正式版,问题根源在于发布包中嵌入了一段“写死”的过期判断逻辑——如同一枚定时炸弹,时间一到,自动引爆。

此类事故,本质皆因将本应灵活的产品规则固化于代码之中。

其实,规避“写死”并非难事,只是需要多一分耐心与规范。
以60秒倒计时为例,完全可将该数值抽离至独立配置文件,或通过后台接口动态下发。上线前,产品与测试只需核对配置项是否正确;研发则从配置中读取变量,实现逻辑与数据的解耦。如此,即便需求变更,也只需调整配置,无需触碰代码。

可惜,现实中太多人图省事,随手将逻辑“写死”在代码里——殊不知,便利一时,隐患无穷。

再如影院在线选座系统:早期要求“禁止连座”,如今政策变为“必须隔座”。若当初将此规则硬编码于前端交互逻辑中,每次政策调整都需重新开发、测试、发版;而若采用灵活架构——允许用户自由选择,由后端在提交时校验规则——则只需调整服务端策略,前端毫发无损。

与其事后背锅,不如事前多花十分钟做好解耦。
有些团队总抱着“先上线再说”的心态,以为小问题可后期修补。殊不知,这正是挖坑的开始。

须知,需求范围、时间、资源与质量构成项目管理的“铁三角”,任一维度的压缩,必将挤压其他要素。老板的焦虑可以理解,但物理规律无法绕过——仓促上线,往往意味着风险转嫁。

归根结底,一次“写死”事故,从来不是某个人的失误,而是整个团队协作机制与工程文化的缩影。



产品经理需在需求阶段明确关键逻辑,预判可变因素;
开发者应养成将核心参数与业务逻辑分离的习惯,隔离不确定性;
测试团队则须坚持上线前的完整回归,哪怕仅改动一行文案。

产品上线,犹如火箭发射——点火即不可逆,开弓没有回头箭。

唯有敬畏细节,方能行稳致远。

—— 快缩短网址(suo.run)团队 敬上