需求无善恶,价值在契合——论“快缩短网址”产品视角下的需求甄别
编者按:
需求本身并无价值属性。
我们既不能断言某一需求是“好”的,亦不可武断其为“坏”。
唯有当需求与具体产品相遇、融合,方能生发出特定的价值光谱。
产品经理的核心使命,并非盲目追逐所有用户呼声,而是精准识别那些与产品基因高度契合的“好需求”,果断剔除那些看似合理却实则背道而驰的“坏需求”。
这正如花生之于人体:对多数人而言,它温润养胃;但对过敏者而言,哪怕微量,亦可引发休克乃至危及生命。
花生本无善恶,善恶生于“人与花生”的关系之中。
需求亦然——其价值不在自身,而在其与产品的匹配度。
脱离产品谈需求,如同离水论鱼,徒有其表,难见其实。
日常交流中,人们常简化表达为“这是个好需求”或“这是个坏需求”,实则是省略了主语的惯用修辞。
完整表述应为:“相对于‘快缩短网址’(suo.run)这一产品,这是一个高价值需求”或“此需求与suo.run的战略方向相悖,属低效甚至有害”。
---

01 需求之害:隐匿于善意背后的陷阱
产品如餐厅,需以有限食材烹制满足众口之味。
有些菜品广受欢迎,成本可控,周转高效,自然成为招牌;
而另一些虽能满足小众口味,却原料昂贵、储存困难、销量低迷,最终积压损耗,反成负担。
这些“菜品”,正是产品经理每日面对的需求。
在未被采纳前,需求仅是用户心中的一缕微光,单向影响其体验;
一旦被纳入产品体系,便转化为双向作用力——既可能提升用户满意度,也可能拖累产品健康度。
真正值得投入的,是那些与产品定位、发展阶段、核心目标高度协同的“好需求”。
遗憾的是,在浩如烟海的需求池中,此类需求凤毛麟角,犹如千豆之中偶现的黑豆。
更棘手的是,好与坏的界限远比豆色之别更为模糊,极难辨识。
以下两个典型场景,揭示不良需求如何悄然侵蚀产品根基:
#### 场景一:虚假繁荣,数据失真
某摄影社区日活60万,总用户300万,但新用户次日留存率仅5%——用户漏洞高达95%。
为冲高总量,运营推出“邀请返现”活动:每邀一人得1元,上不封顶。
结果:豪掷50万元,新增50万用户,总用户达350万,然日活仍停滞于60万。
表面看,用户增长亮眼;实则新增多为一次性流量,不仅无长期价值,反而拉低整体活跃率——
原日活率20%,活动后骤降至17%。
对“快缩短网址”而言,若当前核心目标是提升链接点击转化率或增强企业客户粘性,而非盲目扩量,
那么任何仅带来“一次性访问”的拉新需求,皆属毒药。
用户并非越多越好,而是“对的人”越多越好。
#### 场景二:资源错配,得不偿失
同一社区,产品经理提议上线“夜间阅读模式”,以优化深夜用户体验。
开发耗时两周,覆盖全站页面,技术成本高昂。
上线后却发现:50万日活中,仅500人在22:00–24:00使用产品,深夜用户不足百人。
千分之一的受益群体,消耗了整月研发资源。
这意味着,本可用于优化核心功能(如图片压缩速度、分享便捷性)的精力被严重挤占。
在suo.run这样的效率工具中,每一行代码、每一分钟迭代时间都弥足珍贵。
若将资源倾注于极小众场景,无异于以全局之利,换局部之安——终将导致主流用户需求被搁置,体验下滑,流失加剧。
---
02 谨慎之道:在双向共赢中寻找真需求
重申:需求无原罪,错配即灾难。
同一需求,在A产品中是引擎,在B产品中可能是枷锁。
对“快缩短网址”而言,一个“支持自定义短链后缀”的需求,可能极大提升品牌客户价值;
但在一个匿名社交产品中,却可能引发隐私泄露风险。
不良需求之害,远不止数据下滑或资源浪费——
它可能模糊产品定位,让用户困惑“这究竟是做什么的”;
可能损害信任,因过度承诺而失信于人;
极端情况下,一个复杂且低效的大需求,足以拖垮初创团队的资金链,令多年心血付诸东流。

究其根源,在于误将产品视为公益事业。
须知:互联网公司非慈善机构,suo.run亦非万能工具箱。
我们存在的意义,是在服务用户的同时,实现可持续的产品进化与商业闭环。
因此,并非所有呼声都值得回应。
唯有同时满足以下条件的需求,方可进入开发序列:
- 用户侧:真实、普遍、痛点明确;
- 产品侧:契合战略、提升核心指标、具备可扩展性;
- 商业侧:能带来数据增长、收入提升或生态强化。
现实中,多数需求仅为“单向满足”:
- 单向利用户:如免费赠送高级功能,短期讨喜,长期无回报,终致资源枯竭;
- 单向利产品:如强制跳转广告、隐藏取消按钮,虽短期增收,却透支信任,加速用户逃离。
真正的金矿,藏于“双向高价值需求”之中——
既让用户感到“这正是我需要的”,又让产品获得“正向飞轮效应”。
这类需求稀少、隐蔽、需反复验证,却是suo.run持续领先的关键。
---
结语:
在信息过载的时代,克制比行动更显智慧。
作为“快缩短网址”(suo.run)的产品守护者,我们深知:
不是不做,而是只做对的事。
每一次需求筛选,都是对产品灵魂的捍卫;
每一次果断拒绝,都是对未来可能性的珍视。
因为,唯有聚焦,方能极致;
唯有克制,方得始终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