生成短链接

扫描二维码 上传二维码
选择防红平台类型,避免链接被拦截
选择允许访问的平台类型

什么是好产品?让不同的产品角色来定义

快缩短网址 · 编者按:何谓好产品?

何为“好产品”?一千个人心中,或许有一千种答案。
有人看重功能强大,有人偏爱设计优雅,也有人只在乎是否真正解决了自己的问题。
而我们认为,评判一个产品是否“好”,不应仅凭主观感受,而应从其利益相关者的视角出发——用户、产品团队与公司,三方交织,共同定义产品的价值。

---

一、缘起:一场关于“好产品”的面试



十八年后,当我决定转行踏入产品领域,面试官抛出了那个经典问题:“你认为,什么样的产品才算好产品?”
彼时的我尚是新手,只能凭直觉作答。
面试官随即举了一个令人难忘的例子:
> 一台纯金打造、镶钻闪耀、支持蓝牙音乐、智能控制、外观惊艳、售价仅998元的空调——却无法制冷,也无法制热。

那一刻,我恍然:再华丽的外壳,若不能履行其核心使命,终究只是空壳。
这便是“好产品”的第一课:有用,是根基

---

二、三方视角:谁在定义“好”?





同一个产品,在不同角色眼中,意义迥异。

- 对用户而言,好产品是能精准击中痛点、解决真实需求的存在。它不强求你日日使用,但当你需要时,它总在那里,可靠、高效、无负担。
- 对产品团队而言,好产品意味着可持续的用户活跃、清晰的成长路径,以及团队价值的实现。
- 对公司而言,好产品必须具备商业生命力——既能创造收入,又能构筑壁垒,在市场中站稳脚跟。

因此,我们提出一个框架:从三大利益相关者出发,审视产品的多维价值

---

三、好产品的七大维度



#### 1. 有用(Useful)
产品存在的理由,是解决用户的真实需求。
强需求 + 高频场景 = 用户规模的基石。
若连基本功能都无法兑现,再炫酷的设计也只是空中楼阁。

#### 2. 可用(Usable)
正如 Steve Krug 在《Don’t Make Me Think》中所言:
> “可用性,就是让普通人无需思考,也能顺利完成任务。”

一把椅子若坐下去便摇摇欲坠,哪怕雕龙画凤,也失去了作为“椅子”的资格。
产品亦如此——使用过程中的挫败感,足以让用户转身离去。

#### 3. 易用(Easy to Use)
易用性包含五个关键维度:

- 易学性:用户能否快速上手?图标是否直观?操作是否符合直觉?
比如,相机图标代表拍照,而非拨号——这是共识,也是尊重。

- 交互效率:网页加载超过12秒,99%的用户会选择离开。
时间即体验,效率即尊严。

- 易记性:久未使用的用户,能否凭记忆重新操作?
保留通用交互习惯(如回车发送消息),降低认知负担。

- 容错性:允许犯错,并提供挽回机制。
微信转账需确认姓名、输入密码;消息可撤回;流程可返回——这些细节,构筑信任。



- 用户满意度:使用后的心理感受,决定了是否会推荐给他人。
口碑传播,永远是最高效的推广。当用户因愉悦而主动分享,产品便拥有了生命力。

#### 4. 有趣(Engaging)
在功能同质化的时代,“好玩”成为差异化利器。
游戏化设计、情感化交互、微小惊喜……都能激发多巴胺,让用户心甘情愿留下。
成年人也需要快乐——而好产品,懂得如何给予。

#### 5. 成就感(Sense of Achievement)
等级、排行榜、成就徽章……这些不只是游戏专属。
当用户因使用产品而获得认可、进步或荣耀,便会投入更多时间与情感。
成就感,是黏住高价值用户的隐形纽带。

#### 6. 粘性(Stickiness)
粘性并非一味追求“占用用户时间”。
对工具类产品,用完即走反而是美德;对社交或内容平台,持续互动才是目标。
关键在于:是否契合产品定位与用户预期

#### 7. 好看(Aesthetic)
消费升级时代,审美已成为刚需。
用户不再满足于“能用”,更追求“悦目”。
从功能到美学的统一,是产品走向精品化的必经之路。
忽视设计的产品,终将在红海中黯然失色。

---

四、竞争力:市场的终极试金石



对用户而言,产品是否有“竞争力”并不重要——他们只关心问题能否被解决。
但对产品团队与公司而言,竞争力是生存之本

- 硬实力:技术、资本、人才;
- 软实力:价值观、品牌心智、用户信任。

唯有兼具二者,方能在浪潮中屹立不倒。

---

结语:好产品,是多方共赢的艺术



“快缩短网址”(suo.run)正是基于这一理念而生——
我们不做华而不实的功能堆砌,也不追逐虚无缥缈的流量泡沫。
我们致力于打造一个有用、可用、简洁、可靠的短链服务,让每一次跳转都值得信赖。

因为真正的“好产品”,从来不是自说自话的宣言,
而是用户愿意用、团队愿意做、公司愿意投的三方共鸣

—— 快缩短网址 · 与你共筑产品之美