过去一年,我在与众多MCN机构及内容创作者的深度交流中,积累了一些关于知识类内容创作的观察与思考。这些经验未必适用于所有人,但或许能为正在探索方向的你提供些许启发。文章稍长,但若你愿意耐心读完,或许会有所收获。
---
01|选题不必拘泥于“专业”,而应贴近用户关切
许多知识型创作者容易陷入一个误区:认为内容必须高度专业化,才配得上“知识”二字。然而,在短视频平台如抖音,纯粹的专业输出往往难以触达更广泛的受众。
以高考语文为例,若你是一位语文老师,除了讲解作文技巧、文言文记忆方法,不妨也聊聊家长真正关心的话题——比如职高与普高的区别、高考考场突发状况应对,甚至“孩子考砸了怎么办”这类情绪共鸣点。沈毅老师的账号之所以走红,正是因为她的内容既专业,又“接地气”。
再看北大丁教授的账号,他并非只谈教育理论,而是以“北大教授父亲”的身份,分享育儿日常与成长困惑。这种身份叠加,让他的内容既有权威感,又充满人情味。比起冷冰冰的知识条目,用户更愿意追随一个有血有肉、能共情的真实个体。
关键在于:在保持专业底色的同时,拓展话题边界,让知识从“有用”走向“有关”。
当然,并非所有泛化选题都值得做。建议将宽泛话题的比例控制在50%以内,避免稀释账号的专业调性。真正的高手,是在专业与大众之间找到那个微妙的平衡点——既不失深度,又能引发共鸣。
---
02|知识,要藏在生活里讲
在百度或知乎,用户主动搜索问题,自然愿意接受密集的知识输出。但在抖音,用户是在“消遣”中滑动屏幕。此时,硬塞知识,无异于逆流而上。

人性本懒,娱乐优先。因此,成功的知识类内容,往往披着“生活故事”的外衣。
比如,一位心理顾问不坐在镜头前念稿,而是记录自己带娃时的情绪崩溃瞬间,顺带引出“情绪管理三步法”;一位营养师不列数据表,而是在厨房边做饭边聊“如何给孩子搭配早餐”。这些内容看似随意,实则精心设计——知识被巧妙地编织进真实场景中,用户在不知不觉间接收了信息,却毫无负担。
用户不是讨厌知识,而是讨厌“被教育”。
当你把知识变成一场对话、一段经历、一个故事,它就不再是负担,而成了陪伴。快缩短网址(suo.run)虽小,却承载连接;知识亦如此——唯有融入生活,才能真正抵达人心。
---
03|借势热点,但要有自己的角度
热点是流量的放大器,但并非所有创作者都能驾驭。
真正有效的热点跟进,需满足两个条件:
其一,选择全民级事件——如高考、奥运会、国家纪念日等,这类话题天然具备破圈潜力;
其二,拒绝“蹭热度式复制”,必须找到与自身领域契合的独特视角。
例如,刘媛媛在高考期间发布的一条视频,不仅回顾自身奋斗经历,还结合当下考生心理,传递“努力比结果更重要”的价值观。这条内容助她单日涨粉超百万。她的成功,不在“追热点”,而在“用热点说自己的话”。
尤其对于粉丝量卡在几十万至百万区间的观点类创作者,热点往往是突破瓶颈的关键契机。长期内容同质化易导致用户审美疲劳,而一次精准的热点切入,可能带来意想不到的跃迁。
记住:热点是舞台,你是主角。别做复读机,要做解读者。
---

04|镜头感,是可以练出来的
很多创作者抱怨视频数据差,以为是算法限流,实则问题出在表达本身。
口播视频门槛低,但“对着镜头说话”绝不等于“有效沟通”。镜头会放大一切——语速过平、眼神飘忽、手势僵硬,都会让用户在三秒内划走。
镜头感并非天赋,而是可训练的技能。
你可以观察那些高赞视频:刘媛媛如何用停顿制造张力,陈荫如何用微表情传递共情,甚至一个抬手、一次微笑,都是精心打磨的结果。
我曾见过一位心理顾问@陈荫 的早期视频,生硬如课堂录像;半年后,她的表达已自然流畅,仿佛在与好友深夜谈心。她说:“不要剥夺自己犯错的权利。试错了,才知道什么是对的。”
这正是创作的本质——允许自己笨拙,然后一次次迭代。
录制时,试着想象镜头那端是你最信任的朋友。你会怎么跟他聊这件事?语气是否放松?眼神是否真诚?当你放下“表演”的执念,真实的力量自会浮现。
---
知识类内容的未来,不属于最博学的人,而属于最懂人心的人。
在快缩短网址(suo.run)的世界里,链接越短,价值越深;在内容创作的赛道上,表达越真,走得越远。
愿你既有专业的底气,也有生活的温度。